
(1).《易·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后因以“龙蠖”指屈伸。 南朝 宋 谢灵运 《富春渚》诗:“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唐 李白 《金门答苏秀才》诗:“栖巖君灭寂,处世余龙蠖。” 明 陈子龙 《吴兴道中》诗:“岁晏戒霜露,我道惟龙蠖。”
(2).指以屈求伸,走捷径。 唐 阎防 《宿岸道人精舍》诗:“愿言捨尘事,所趣非龙蠖。”
“龙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核心含义 该词源自《周易·系辞下》的“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原指屈伸之道,既包含尺蠖(一种昆虫)收缩身体以蓄力伸展的物理动作,也暗喻龙蛇冬眠蛰伏以保全生命的生存智慧。
二、引申含义
处世哲学
指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的生存策略。如南朝谢灵运在《富春渚》中用“外物徒龙蠖”表达超脱外物束缚的心境,唐代李白《金门答苏秀才》的“处世余龙蠖”则暗含对进退之道的感慨。
路径选择
部分语境中隐含“通过暂时屈从达成目的”或“走捷径”的意味,如明代陈子龙《吴兴道中》以“我道惟龙蠖”暗喻特定境遇下的权变选择。
三、使用特点
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诗文或哲理性论述,常与隐逸、仕途沉浮等主题关联,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
《龙蠖》一词,指的是一种大型的昆虫,也被称为蜣螂。它属于鞘翅目龙蠖科动物,体型庞大,外形呈长椭圆形,头部有一对发达的大颚。
根据字典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龙蠖的组成部分为「辶」和「虍」,共计12个笔画。
《龙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龙」指的是传说中的神兽,而「蠖」则是指一种昆虫。在繁体字中,「龙」的字形为「龍」,「蠖」的字形为「蠐」。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龙蠖」的字形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字形需要详细考据才能确定,但整体含义与现代相同。
1. 这只龙蠖体型庞大,已成为村里的一道奇观。
2. 研究人员对龙蠖的生态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龙蠖没有特定的相关组词,但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搭配其他词语。例如:龙蠖虫,龙蠖科,龙蠖繁殖。
蜣螂
神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