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正(别人的说话);辩驳。《红楼梦》第三四回:“是你説的也罢,不是你説的也罢,事情也过去了,不必较正,把小事倒弄大了。”《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又见他( 邓九公 )那阵吹镑懵诈来的过衝,像是有点儿来头,不敢合他较正。”
"较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核对、校正以确定正确与否,常用于对文字、数据或事物的准确性进行复核和修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核对校正
指通过比较和对照,发现差异并进行修改,使内容符合标准或事实。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8卷,第1053页。
例句:古籍整理时需反复较正原文与注释的出入。
审查修正
强调对已有内容的审查过程,侧重于修正错误或偏差。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78页。
例句:编辑需较正稿件中的逻辑矛盾和数据误差。
现代用法:
多用于学术、出版、工程等领域,指严谨的复核行为(如较正文献、较正实验参数)。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较"字条。
历史演变:
古汉语中"较"通"校","较正"与"校正"同源,明清文献中已见用例(如《红楼梦》脂评本提及"较正誊抄")。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第789页。
较正 vs. 校正:
"校正"侧重技术性修正(如仪器校准),"较正"更强调通过对比发现差异(如文本校勘)。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702页。
较正 vs. 校对:
"校对"是出版流程中的基础核验,"较正"则包含更深层的逻辑与事实核查。
来源:《编辑出版学术用语手册》,中国出版集团,2018年,第56页。
学术领域:
"考据之学,必以较正异同为根基。"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重排版,第89页)。
规范文件:
《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121-2015)规定:"古籍再版需经三次较正流程"。
来源: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行业标准库。
“较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ào zhèng,其核心含义是校正他人的言论或行为,并进行辩驳。以下是具体解析:
文学语境:
日常交流:
如需更多例句或词源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原著。
半照碧霞元君祠谗妄茶汤壶陈久臣心如水痴騃春蚁代杖搭转登垄旊人伏军浮明躬亲瓜米光荣古法鼓令绲殽衡霍怳惘护腊急不可耐积俭既死霸九鼎大吕旧相识舅爷谲譬戡定利根六五李下理刑炉鞴论才罗敷有夫芦笋卖嘴料舌面从腹诽莫言逆居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评吊掊怨谴罚钦慎全灶乳鹊删润沈甸甸沈几侍医桃李色铜尺同泰寺推解无倪相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