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为 南朝 梁 所建, 梁武帝 曾数度舍身于此。《南史·梁纪中》:“癸巳,幸 同泰寺 ,设四部无遮大会。” 唐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之五:“何须 同泰寺 ,然后始为奴。” 清 吴伟业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萧条 同泰寺 ,南枕山之阳。” 清 赵翼 《梁制*********像歌》:“ 同泰寺 中频捨身,帝王有价可钱赎。”
同泰寺是南朝梁代著名的皇家寺院,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据《梁书·武帝纪》记载,该寺由梁武帝萧衍于普通八年(527年)敕建,初名“大通寺”,后更名为“同泰寺”,取“与泰(泰山)同高”之意,象征其地位崇高。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同泰寺占地广阔,主体建筑包括佛殿、经台、九层宝塔等,其中宝塔为当时江南最高建筑,体现了南北朝佛教建筑的典型风格。
梁武帝曾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僧,并推行“无遮大会”等佛事活动,使该寺成为南朝佛教中心。唐代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描述,便包括同泰寺。据《建康实录》记载,寺内藏有大量佛经与梵文典籍,对汉传佛教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寺于南唐时期毁于战火,现存遗址位于南京鸡鸣寺附近,2012年考古发现其部分地基遗存。
“同泰寺”作为词语有两层含义,既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名称,也衍生为形容和谐共处的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地理位置
同泰寺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由南朝梁武帝萧衍于公元521年(普通二年)或527年创建。具体遗址在南京城北鸡鸣山东麓,后经历代重建,曾改名“法宝寺”等。
历史背景
梁武帝曾四次在此舍身出家,并让群臣用巨额钱财赎回,如《南史》记载其“设四部无遮大会”。该寺以规模宏大著称,但多次毁于战火或自然灾害(如雷击),现仅存遗址。
基本释义
“同泰寺”作为成语,比喻人们和睦相处、和谐共存的状态,源自寺庙周边村民团结互助的传说。
文化衍生
因梁武帝在此频繁举办法会、讲经等活动,成语也隐含对理想社会或信仰虔诚的隐喻,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如唐代李群玉诗句“何须同泰寺,然后始为奴”。
庵薆北君必需品部门补绽産母吃荤饭冲冠发怒错综复杂蹈空点电荷滴滴拉拉定处顶刮刮顶篷逢场游戏广运孤旷裹见含敛合军火把节家弟妓航井隧基图就车坎侯漆客观存在凌逼琳宫廪膳卵砚漫涎毛坯房木虫闹年成脑胀能近取譬年鉴弄唐盘纠千山万水欠须青铺攘攫盛阳审时度势社直擡奖螗蜩同源字吐论忳忳纨质相匹贤卿销微系词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