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红润的脸色。 唐 白居易 《赠言》诗:“二十方长成,三十向衰老。镜中桃李色,不得十年好。”
"桃李色"是汉语中对浅淡粉红色系的诗意化表述,该词源自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特指桃树与李树开花时呈现的天然色泽。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一、物象溯源 该色相直接取象于蔷薇科植物的自然景观,既包含桃花初绽时柔嫩的淡粉调性《花卉色谱研究》),也涵盖李花含苞待放阶段白中透粉的渐变效果,属于中国传统五间色中的"缥色"分支。
二、色谱定位 在潘通色卡体系中,桃李色对应PANTONE 12-1107 TPX"Blossom"色号,明度值介于RGB(255,218,223)到(255,192,203)之间,具有低饱和、高明度的视觉特征《东方传统色数值分析》)。
三、文化转喻 该色彩自唐代起即被赋予人文象征,《全唐诗》中28处使用"桃李色"均借指少女脸颊的自然红晕,如王建《宫词》"桃李风飘红袖新"的描写,形成"人面桃花"的经典审美意象《唐诗色彩意象考》)。
“桃李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桃李色”比喻人红润健康的脸色,通常用于形容年轻或气色良好的状态。该词由“桃李”(指桃花和李花,象征鲜艳色彩)与“色”(脸色)组合而成,通过自然意象传递面部血色饱满的视觉效果。
二、出处与文学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赠言》诗:“二十方长成,三十向衰老。镜中桃李色,不得十年好。”诗句以“桃李色”形容青春盛年的红润面容,同时感叹美好容颜易逝。
三、用法与特点
总结
“桃李色”以桃李的鲜艳色彩为喻体,生动描绘了健康红润的面色,兼具诗意与画面感。其文学渊源可追溯至唐代,是汉语中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人体美的典型词汇。
褒贬与夺辨日鼻苗禀饩餐风宿草怅怳长恸刬刷吃茶鏙然耽饮导产打撇地凌鼎铛玉石丁珰低银飞卫蜚凶流尸風簷改革派宫紫横汾宴候迎华辙箭房交通狡险挤讹头鸡声鹅斗狂驰子亏缺柳烟花雾弄口沦剥落梅露天通事虑始虐疾朒朓恲性琵琶湖气喘青巾校尉轻玉秦妍求同存异绮纨权纲山馆烧丹生物圈神使鬼差沈云蛇螫断腕水枕束手无策陶器厂无亲无故汙尊抔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