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衡山 。 衡山 一名 霍山 ,故称。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志掩 衡霍 ,恃战忘敌。” 唐 杜甫 《送王十六判官》诗:“ 衡霍 生春早, 瀟湘 共海浮。”《尔雅·释山》“ 霍山 为南岳” 宋 邢昺 疏:“ 衡山 一名 霍 ……而云 衡霍 ,一山二名者,本 衡山 ,一名 霍山 。” 明 夏完淳 《湘巫赋》:“帝子乘夫玄霜兮,望 衡霍 而路漫漫。”参阅 清 洪颐煊 《霍山为南岳解》。
"衡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依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典籍记载:
1. 衡山与霍山的合称
指中国古文献中的两座名山:
二者并称“衡霍”,代指巍峨山脉或地理屏障。
来源:《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以衡山偏远,移祀霍山为南岳;《水经注》称“霍山为南岳”。
2. 引申为群山的泛称
因二山均为历史名岳,后引申泛指崇山峻岭。
例:
唐·杜甫《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绝域遥怀怒,和亲愿结欢。敕书怜赞普,兵甲望长安。宣命前程急,惟良待士宽。衡霍生春早,潇湘共海寒。"
此处以"衡霍"借指蜀地山川。
因衡山、霍山在道教文化中被视为洞天福地(如衡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衡霍"常隐喻隐士栖居之所或超脱尘俗之境。
例:
南朝·江淹《江上之山赋》:"眇然天末,静听江湍。衡霍磊落以连镇,巫庐嵬崛而比峒。"
以山岳连绵之景寄托出世情怀。
《汉语大词典》释为:"衡山和霍山的并称";
《辞源》注:"霍山,一名天柱山……古亦以衡霍连称"。
参考资料来源: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八》
《杜诗详注·卷十二》
《江文通集汇注·卷一》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册,第122页
《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696页
“衡霍”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衡霍即衡山(南岳)的别称。因古代文献中“衡山”又名“霍山”,故合称“衡霍”。
有说法称“衡霍”为成语,意为权衡利弊得失:
在解读“衡霍”时,优先考虑其作为衡山古称的含义,尤其在历史、文学语境中。若遇现代语境下的“权衡”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谨慎判断。可通过《三国名臣序赞》《尔雅》等古籍进一步查证。
安素安宜败好败羣白衣没命军半虚空辩画残亡赤章愁怅垂白词赋科澹薄单帖单行法丹躁反激番奴风拥概众钢琴革带移孔广譬曲谕古华花塼艰地蠒丝牛毛矫擅京丘吉繇拒地拘钳窟伏愧艴癞狗猎户柳谷卤获鲁鱼陶阴没包弹捺印你来我往耨盌温敦疲役青穹劝勉散散停停沙风勝壤率真袒肩腾言脱鞴危惙桅竿五行俱下乡蠹详议小五金霞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