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改润色。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左副元帅 宗维 令其礼部侍郎 刘思 易御服”自注:“此得其实,但误以两事为一日耳。今略删润,令不牴牾。” 金 王若虚 《诸史辨惑》:“ 班固 《汉书》删润 迁 《史》,往往胜之,然亦有反不及者。” 清 章学诚 《跋湖北通志检存稿》:“或至如学童课业,大费点化删润,免过为幸,安敢望有拔出於平日之文哉!”
“删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ān rùn,其核心含义为删改润色,指对文字内容进行修改、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准确或更具文采。以下是详细解释:
删改与润色结合
指在修改文章时,既删除冗余或不当内容,又对保留部分进行语言修饰,使整体表达更精炼流畅。
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用于描述史书编纂时对原始材料的调整,如“今略删润,令不牴牾”(避免矛盾)。
史书编纂
如班固《汉书》对司马迁《史记》的修订,既有删减又有润色,部分内容被认为“胜之”,但也有“反不及者”(金代王若虚评语)。
公文与文学创作
清代章学诚在《跋湖北通志检存稿》中提到,对文稿需“大费点化删润”,强调修改的重要性。近代小说《文明小史》中也有“拟稿后请人删润”的情节。
“删润”强调修改的双重性:既需删繁就简,又需润饰提升。其应用贯穿于历史文献、文学创作及日常写作,是汉语中体现文字加工过程的经典词汇。
删润这个词是指修订或删除文稿中的错字、病句、冗余内容等,以提高文笔的优雅和准确性。
删润的拆分为“刂”和“水”,其中“刂”是刀的意思,表示剑法等,而“水”则表示水流。共有9个笔画。
删润一词的来源比较常说是源自《左传》,其中“润”是指校正文字中筆划变形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如今,“删润”这个词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修正文稿的代名词。
删润的繁体字为「刪潤」。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关于删润这个词的古代写法并没有特别固定的规定,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调整。但是,通常“删润”这个词的写法仍然是用“删”字作谐音用法,来代替古代“删除”的意思。
1.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需要删润文章中的一些冗余内容。
2. 这篇短文经过删润之后,读起来更加流畅。
1. 删减:意思是缩减、删除一部分内容。
2. 整理:指对文稿进行分类、整合、编辑。
总之,删润一词在文稿编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去除错字、病句和冗余内容,可以使作品更加准确精炼,提高阅读体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