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交聘的意思、交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交聘的解释

两国互相遣使通好往来。《北齐书·陆卬传》:“自 梁 魏 通和,岁有交聘。”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 滉 亦三千人临 金山 ,与 少游 相应,以楼船金帛,交聘於 江 中。”《新五代史·杂传一·刘守光》:“有司迫 承勋 称臣, 承勋 不屈,以列国交聘礼入见。” 郭沫若 《蒲剑集·中苏文化之交流》:“我们如能达到两国的艺术团体经常交聘的地步,丰富彼此的经验,增加彼此学习的机会,所表现在各方面的效果必然更加宏伟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交聘”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汇,特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派遣使者进行访问、通好或缔结盟约的外交行为。其核心含义在于国家间的对等往来与礼仪性互访。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与核心概念:

    • 互遣使节:指两国或多国之间相互派遣正式的使节团。
    • 平等往来:强调参与国地位相对平等(至少在礼仪形式上),区别于“朝贡”这种体现等级尊卑的体系。
    • 外交礼仪与通好:使者代表本国君主进行聘问(问候、祝贺、慰问等),传递国书、礼物,旨在沟通信息、维系邦交、缔结或重申盟约。
  2. 历史背景与制度渊源:

    • “交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最为典型。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聘问(“聘”)是重要的外交活动,“交聘”即指这种国家间相互的聘问。
    • 南北朝时期,对峙的政权(如南朝与北朝)之间也常通过“交聘”维持联系、试探虚实或暂时缓和冲突。
    • 其礼仪规范常可追溯至《周礼》等典籍所载的古代宾礼制度。
  3. 具体形式与目的:

    • 形式:包括派遣贺正旦(新年)、贺即位、告丧、吊唁、报聘(回访)、求聘(请求通好)等各类使节。
    • 目的:
      • 维系和平,避免战争。
      • 互通信息,了解对方国情。
      • 缔结或巩固军事、政治同盟。
      • 处理边界、贸易等具体事务。
      • 展示国力与文化。
  4. 与“朝聘”的区别:

    • “朝聘”:通常指诸侯或藩属国定期朝见天子(“朝”)或派遣使者问候天子(“聘”),体现的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和宗藩体系。
    • “交聘”:则强调对等国家之间的相互访问,不预设等级关系,是更平等的外交互动形式。

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交聘”有明确释义,强调其“互相遣使通好”的核心含义。 ([可参考权威在线词典如 汉典 zdic.net 或 国学大师 guoxuedashi.com 中的《汉语大词典》条目])
  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相关历史词条(如“聘问”、“南北朝外交”)中详细阐述了“交聘”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南北朝)重要外交制度的背景、形式和作用。 ([可参考专业历史数据库或图书馆资源])
  3. 《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学术专著,如由知名出版社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相关研究著作):系统论述了包括“交聘”在内的古代外交礼仪、机构设置和运作方式。 ([需查阅具体学术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交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国家之间的外交互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交聘(拼音:jiāo pìn)指两国通过互相派遣使者进行通好往来,属于正式的外交活动。该词由“交”(互相)和“聘”(派遣使节)组成,强调双向的礼仪性交往( )。

历史文献例证

  1. 南北朝时期
    《北齐书·陆卬传》记载“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说明当时梁、魏两国通过定期互派使者维持和平关系()。

  2. 唐代案例
    赵元一《奉天录》提到“以楼船金帛,交聘于江中”,显示交聘可能伴随物资馈赠,兼具政治与经济意义()。

  3. 五代十国时期
    《新五代史》记载刘承勋以“列国交聘礼”入见,表明该词适用于政权并立时代的平等外交()。

现代引申

郭沫若在《蒲剑集》中将“交聘”扩展至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如“两国艺术团体经常交聘”,赋予其更广泛的文化互动内涵()。

该词核心是双向、礼仪化的国家间交往,既包含政治层面的使节互派,也可能涉及经济或文化层面的互动。其使用场景多集中于分裂时期(如南北朝、五代)政权间的制衡性外交。

别人正在浏览...

剥辱茶农触悟瓷注颠头簸脑地隐短衫鹅群法国号梗玩瓜分贵横鲑阳过程鼓鱼薃葔豪芒合资话差话尾获尤火纸计辰鞿鞚经纶手金花茶烬余涓选来劲类新星变星浏涟落落跎跎鹿台稆麦买易盲飇没星秤面孔朋甲漂摆劈烈璞沈强留蕲年宫杀鷄吓猴烧栈韶稚神虬实核世民诗僧手敕赎国睡大觉体侧通用性孝己狭斜子西河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