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停午的意思、停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停午的解释

正午;中午。停,通“ 亭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三峡 ﹞重巖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宋 梅尧臣 《庖烟》诗:“湿薪烧尽日停午,试问霏霏何处浮。”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九:“尝试 保和殿 ,未停午,众方执笔著想,闻有投卷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停午是汉语中表示正午时分的古语词,本义指太阳升至天空中央的时刻。该词由"停"(停留)与"午"(地支第七位,对应日中)复合构成,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即为此词使用范例,生动描绘了三峡地区正午时分仍难见日月的特殊地理环境。

在语音演变方面,该词遵循中古汉语音变规律。按《广韵》注音体系,"停"属定母青韵(平声),"午"属疑母模韵(上声),现代普通话读作tíng wǔ。古籍中亦见"亭午"的异体写法,如李白《古风》"亭午暗阡陌"即指正午光线昏暗的道路景象。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领域,日常口语已由"正午""中午"等词汇取代。在方言保留方面,晋语区的部分地方志仍收录该词,如《太原方言词典》中保留着"停午饭"(即午餐)的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停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正午或中午时分,即太阳升至最高点的时刻。其中“停”通“亭”,表示时间上的“正值”或“恰好”。

  2. 字词解析

    • 停:此处为通假字,通“亭”,表“正、当”之义,强调时间点的精准性。
    • 午:地支第七位,对应中午11点至13点,后泛指正午十二时左右。
  3. 文献例证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提到三峡“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描述正午和子夜才能见到日月的情景。
    • 宋代梅尧臣《庖烟》诗中的“湿薪烧尽日停午”,亦用此词描述正午时分。
  4. 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古文或仿古语境中,现代汉语多用“正午”“中午”替代。

  5. 发音与注音
    拼音为tíng wǔ,注音符号为ㄊㄧㄥˊ ㄨˇ。

“停午”是一个通过通假字构成的古汉语时间概念词,强调正午时分的精准性,多见于历史文献和诗词中。

别人正在浏览...

百发百中备录不自料不足齿数裳裾辞意德机棣棣豆乳钝才方积房玄龄扶倾高山冠挂箭环境保护觳食肩胛戒守穽鄂筋膂矜赈金字妓媵空城礼传辚菌笼阿龙驷龙位罗绷鹿头栅穆亲懦善女巫黔驴乔梓擎架倾偃绮榭器志人间世撒网喏山房上演上族射角市朝试札衰惫疏缓四格腾装铁崖体骰盆枉诬狭隘夏官正险手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