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推的意思、辞推的详细解释
辞推的解释
拒绝,推却。《宣和遗事》前集:“ 安民 泣道:小匠刻则刻也,官司严切,不敢辞推;但告休鐫‘安民’二字於石上,怕得罪於后世。”
词语分解
- 辞的解释 辞 (辭) í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解雇:辞退。 同“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讲话;告诉:“请辞于
- 推的解释 推 ī 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推车。推搡。推拿。推倒。推敲。顺水推舟。 使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推头。推土。 使事情开展:推广。推行(妌 )。推动。推销。 进一步想,由已知之点想到其它:推
专业解析
辞推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动词,由“辞”与“推”两个语素构成,核心含义为婉言推却、谢绝,强调以谦逊或得体的言辞拒绝他人的请求、馈赠或职位等。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项解析:
一、释义与用法
-
基本释义
指通过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例:再三辞推,终不受命。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28页)
-
语素分解
- 辞:言辞,引申为“推却”(《说文解字》:“辞,说也”)。
- 推:拒绝、让与(《玉篇》:“推,却也”)。
二字叠加强化“以言相拒”的动作。
二、古典文献用例
-
《后汉书·逸民传》
“朝廷以安车徵,皆辞推不至。”
(朝廷以礼征召隐士,隐士均婉拒不应。)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
-
《宋史·职官志》
“凡除授,有辞推之制。”
(宋代官职任命时,存在辞让推拒的礼制。)
来源:《中华古籍数据库·宋史》
三、近义词辨析
词语 |
差异点 |
例句 |
辞推 |
强调言辞委婉,多用于正式场合 |
“力辞推恩赏” |
推辞 |
通用性强,口语书面皆可 |
“推辞不过,只得接受” |
谢绝 |
语气坚决,含明确断绝意 |
“谢绝一切采访” |
四、现代使用场景
虽属文言残留,但仍见于以下语境:
- 礼仪性拒绝:如谦让职位、荣誉时(“辞推首席之职”)。
- 书面公文:正式文书中保留古语色彩(“辞推任命状”)。
- 历史题材创作:还原古代对话场景(“使者至,王辞推曰……”)。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中华古籍数据库》(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以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辞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拒绝、推却。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该词:
一、基本释义
- 词义解析:指对他人请求、命令或事务明确表示不接受或推脱,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正式语境。
- 结构分析:由“辞”(拒绝)和“推”(推脱)两个同义动词复合而成,属于并列式结构,强调主动回绝的态度。
二、使用实例
-
经典出处
《宣和遗事》中记载:“安民泣道:小匠刻则刻也,官司严切,不敢辞推。”
(意为:安民虽被迫刻字,但通过“辞推”表明不愿担责的态度。)
-
现代造句
- “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通过“辞推”策略化解矛盾)
- “鸿门宴必须赴会,越是强辞推脱不参加,越会引起怀疑。”(强调推脱行为的后果)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推却、推辞、拒绝
- 反义词:接受、应允、承担
四、语境与演变
- 使用场景: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叙事,现代口语中逐渐被“推辞”“拒绝”替代。
- 语义延伸:部分语境中隐含“委婉拒绝”或“因压力不得不推脱”的复杂心理,如《宣和遗事》中安民的无奈。
五、关联词解析
- “推”的独立含义:在古汉语中,“推”可单独表示“辞让、脱卸”,如“推委”“推让”(参考汉典解释)。
- “辞”的强调作用:与“推”结合后,“辞”进一步强化了拒绝的正式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宣和遗事》《旧唐书》等文献,或通过查字典类工具(如沪江词典、汉典)获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白花白练衣白鼍本态边圻比疏陈紫重裀列鼎刍荛之言存息档子班大清打张地土牒东昌纸伐性刀法义峯胁佛头石傅丽弗目旰食敢于告馨更葬寒蟾后方焦化敬故金隧进退失图恐悚夸姣狂才兰质蕙心棱锐零数龙斗麻擣铺张前程远大黔黧人曹日晩乳下涉略申申狮负嗣法随宦宿麦庭审腯成瘏口讬政王勃微难伪态无如奈何小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