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iterary or artistic style]∶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先定格调
格调豪放
这部影片低级庸俗,格调不高
格调高雅
(2) [one’s style of work as well as one’s moral quality]∶人的风格或品格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唐诗纪事·秦韬玉》
(3) [form;style]∶格式;式样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雨中登泰山》
(1).品格;风范。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故 霍王 小女名 小玉 ……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她那特殊的细心、机敏与果断……都流露着指挥员英武的格调。”
(2).风貌,景象。 唐 张乔 《宿刘温书斋》诗:“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宋 陈亮 《点绛唇·咏梅月》词:“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3).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五》:“今详格调句法,甚类生前之作。”《金6*瓶6*梅词话》第十一回:“高低紧慢按宫商,轻重疾徐依格调。”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即有一二能者,不过指摘声病,讲求格调。”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格调汉语 快速查询。
格调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型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艺术创作范畴的审美标准
指文艺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呈现的总体风格特征,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综合表现方式"(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明代胡应麟《诗薮》评王维诗作"格调幽远",即强调其诗歌意境与韵律的和谐统一。
二、人格气质的价值评判
引申为人物品性的风范标度,《汉语大词典》收录"格调"有"人的品格、风范"之义(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载"格调高华"即赞誉诗人超逸的品格修养,现代语境中"格调高雅"多用于评价人的审美品位。
三、诗词格律的技术规范
特指传统诗词创作中的格式声律要求,《中国诗学大辞典》指出该义项源自唐代诗歌"格律声调"体系(来源: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诗学大辞典》)。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强调"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其中"格力"即包含格调的音韵规制。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专业术语向生活化表达的延伸过程,在当代语言应用中,前两个义项已成为主流用法。
“格调”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艺术风格的综合表现
指不同作家、作品或艺术形式所体现出的独特艺术特点,如诗歌的格律声调、绘画的色彩构图等。例如“这首乐曲格调清新”。这一含义在文学评论中尤为常见,常用来评价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如“格调高雅”或“格调庸俗”)。
人的风格或品格
用于形容人的内在修养、行为风范或生活态度。例如“谁爱风流高格调”,或现代语境中描述某人“活得很讲究,有品位”。
艺术领域
在文学、音乐等创作中,格调强调作品的整体气质。如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提到“文章格调须是官样”,指文章需符合官方典雅风格。
现代语境
衍生出对生活方式、审美品位的评价,如“使用奢侈品”“享受咖啡厅音乐”等行为被视作“有格调”。这种用法更偏向个人化、时尚化的表达。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词典或百科(如搜狗百科、沪江词典)。
白麾别树一帜博学宏才参事娼妇长倩赠刍充忍琱辇地磁动物心理学都都抹抹短恶顿悟朏然拊嗟骨董行会董虎口交叉点胶囊晶光具案尻轮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老塘廉视嫠居卢鹊马刍买田阳羡弥岁麋至莫不倾动加礼募兵制南冠客闹天光霹雳引乾瘪钱龙宴前韵气垫邛笼穷四和少住胜况生态环境水力资源四征所图天生天杀危第维絷温顺兀地奴无倦戊申録籼稻显密消夜图谢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