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诈称上命强夺他人财物。《书·吕刑》:“罔不寇贼,鴟义姦宄,夺攘矫虔。” 孔颖达 疏:“矫称上命以取人财,若己固自有之。”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有时矫虔吏奋其威棱,践元元如草芥。”
(2).泛指敲诈掠夺。 明 李东阳 《书某节妇事》:“二子既长,俾事生业。不克办,则相与为游荡。日以渐困,朝夕弗能继,则相与为矫虔,又弗继。” 章炳麟 《訄书·定律》:“且今世矫虔之民众矣!其尤黠者,盖怯于犯吏而勇于陵人……短于鬭力而长于驾言,其情可诛。”
“矫虔”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基本词义
指通过诈称上级命令的方式强夺他人财物,或泛指一切敲诈掠夺的行为。例如官吏假托朝廷名义剥削百姓,即属典型“矫虔”()。
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尚书·吕刑》的“夺攘矫虔”,孔颖达注解为“假托上命强取财物”。后世如章炳麟在《訄书》中扩展其义,用以批判官吏滥用职权掠夺民众()。
用法扩展
除原意外,明清文献中逐渐泛指不择手段的欺诈行为。例如明代李东阳记载的“相与为矫虔”,即描述市井无赖的敲诈行径。
相关辨析
示例:古代贪官常矫虔百姓财物,如章炳麟所述“践元元如草芥”,揭露权力滥用的危害。
矫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违背真实、假意努力表现某种虔诚或正直的行为。
矫虔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矢为左边部首,右边的页为右边部首。
矢(5画) + 页 (4画) = 矫(9画)
虍(6画) + 虍 (6画) = 虔(12画)
矫虔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矫取义为矫正、纠正,虔取义为虔诚、正直。矫虔的合称就是指虚伪地表现出虔诚或正直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矫虔的写法是校虔。
古时候矫虔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古代矫的写法是“鉡”,虔的写法是“歬”,组合在一起为“鉡歬”。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写法逐渐简化成现在的矫虔。
1. 他表现出一副矫虔的样子,但我们都知道他心思并不真诚。
2. 这位政客的演讲,充斥着矫虔的言辞,让人难以相信他的真实动机。
矫正、矫饰、矫情、虔诚、虔敬、虔奉等。
矫饰、伪善、假意、作假、装腔作势。
真诚、真实、坦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