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取;勒索。《新唐书·李绛传》:“枢密使 刘光琦 议遣中人持赦令赐诸道,以裒馈餉, 絳 请付度支盐铁急递以遣,息取求之弊。” 清 吴嘉宾 《得一斋记》:“吾嚣然自为得也。然而列廛者方专其去留,高下在心,莫可取求,然后知吾之未始得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泰西各国﹞或勒免关卡税釐,或侵占小民生计,取求无厌,要挟多端,必遂其欲而后已。”
“取求”的汉语词典释义
“取求”是一个古汉语复合动词,由“取”(获取)与“求”(索求)两个语素并列构成,表示“索取、要求得到某物”的行为,隐含主动性强、可能带有强制性的意味。其核心含义及用法如下:
索取,强求
指主动向他人或外界索要所需之物,常含迫切或强制的态度。
《汉书·西南夷传》载:“(夷人)贪汉缯帛,逐利取求。”(夷人贪图汉朝的丝织品,追逐利益而强行索取。)
获取所需,满足需求
强调通过行动实现自身需求,中性或略带贬义,具体语境决定情感色彩。
唐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为文章,不敢稍易其意,取求于时俗。”(写文章时不敢迎合世俗,以获取时人认可。)
“取”侧重结果(得到),“求”侧重过程(寻求),如《诗经·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中的“取”指收割成果。
合成后更突出主观意图,如《后汉书·窦融传》“竞相取求”暗含争夺意味。
多接抽象名词(如利益、财物、认可),或具体资源(如《宋史》载“取求无度”指过度征敛物资)。
定义“取求”为“索取;求取”,引《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为例(注:“予取予求”为“取求”的扩展用法)。
释为“强取,需索”,强调行为的外在强制性,引《资治通鉴》“吏民取求者无限”说明官民矛盾。
“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取求。”
→ 指统治者贪婪无度,热衷索取财物。
“其取求也,如农之望岁。”
→ 比喻索取之心如农民盼丰收般急切。
参考资料:
“取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强取、勒索,通常带有负面色彩,指通过不正当手段索取财物或资源。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求”字的独立含义(如追求、请求),可参考权威字典释义。
板本褙裱菜茹藏锋敛颖陈波儿陈雷胶漆车軏大陆冰川电梯帝羓帝宗凡恶翻脸愤争甘膏贡生苟延花箱驾鹤成仙积极漻泬离怆瞵睨礼诵留恋路家緑窗墨玉南碑疟鬼贫人濮阳市乞留恶滥秦碑轻单诠表泉雨仁泽月氏三摩地社南生锈审校神机鬼械鼠坻税关殊用孰与俗格遂茂添坟跳河通假退厅顽虐相得无间响石小东人稀货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