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被火烧焦和被水淹没;毁灭。《荀子·议兵》:“以 桀 诈 尧 ,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三》:“若以指绕沸,若羽蹈烈火,入则焦没耳。”《汉书·西南夷传》:“虽有 孙 吴 将, 賁 育 士,若入水火,往必焦没,知勇亡所施。”
“焦没”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和权威解释综合分析:
传统文献解释
指被火烧焦和被水淹没,引申为彻底毁灭。这一释义在《荀子·议兵》《汉书·西南夷传》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如“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该含义强调物理层面的消亡,常见于描述战争或灾难场景。
现代可能的引申用法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形容人非常焦虑、无法安定”,但这种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对“焦”字单独表“焦急”义的延伸联想,需谨慎使用。
若需表达“焦虑”含义,推荐使用“焦灼”“焦躁”等更通用的词汇;涉及古文解读或特定学术场景时,需严格采用“毁灭”义()。
提示: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避免望文生义。
《焦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焦急失望”或“焦虑没有希望”。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因为事物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或计划发展而感到焦虑失望的心情。
《焦没》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火字旁,它包含了“火”字,表示与火有关。它的笔画数为12画。
《焦没》一词的来源比较晚,出自清代纪晓岚的《纪夜堂书史考》。它在《康熙字典》中未见有该词。繁体字没有特定的形式,与简体字相同。
由于《焦没》这个词的来源较晚,所以在古时候的汉字中并没有特定的写法。它的字形与现代的简体字相同。
1. 我本以为经过这么多努力会有好结果,但最终只是焦没了。
2. 他心急如焚,一片焦没的样子。
焦虑、焦心、焦急、焦躁、失望、无望
失望、沮丧、担忧、忧虑、忧心、苦恼
满足、欣慰、安心、放松、宽慰、希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