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白雁。 明 顾文昱 《白雁》诗:“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
“霜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霜翰”最早出自明代顾文昱的《白雁》诗:“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这里的“翰”指鸟羽,特指白雁。因白雁南飞时正值霜降节气,古人将其视为霜信(霜降的征兆),故称“霜翰”。此用法在诗词中较为常见,例如诗句中还提到“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涵秋点素辉”,进一步描绘了白雁南飞的景象。
部分词典(如)将“霜翰”解释为“霜华凝结在翰墨上的景象”,用以比喻书法或文章的清新雅致。这里的“霜”指白色霜晶,“翰”指毛笔或文字,通过自然景象的意象引申到艺术创作领域。不过这一用法在古籍和诗词中较为少见,可能属于现代语境下的扩展解释。
建议参考汉典()或诗词原文()以获取更准确的古典文学释义。
《霜翰》(shuāng hàn)是一个汉字词语,用于形容写作或书法中的笔触格调清冷、洒脱的风格。
霜翰的部首拆分为雨(右耳)、鸟(左),它的总笔画数为20。
霜翰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与刘丹丘书》中,原文为“风骚洒脱,可以霜翰”,用以赞美文人的独特才情与创作风格。
在繁体字中,霜翰以「霜翰」表示。
根据古代字典《说文解字》,霜翰在古时候的写法为「霜」与「翰」相连写,形似当中鸟飞翔,两边写成雨滴和鸟。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常见了。
1. 他的书法作品被赞誉为充满了霜翰之风。
2. 这位诗人笔下的文字如同洒下的霜翰,清新而独特。
无霜、霜降、霜雪、风霜、翰墨等。
洒脱、飘逸、清新、风骚等。
呆板、拘谨、呆滞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