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编户的意思、编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编户的解释

[person written into household register] 指编入户口的平民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史记·货殖列传·序》

详细解释

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汉书·梅福传》:“今 仲尼 之庙不出 闕里 , 孔 氏子孙不免编户。”《北齐书·文宣帝纪》:“ 周 曰 成 康 , 汉 称 文 景 ,编户之多,古今为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至那仆底国》:“编户安业,国用丰赡。” 宋 王安石 《敕榜交趾》:“比闻编户,极困诛求。” 清 唐甄 《潜书·存言》:“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 梁启超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至於匹夫编户,岂直不能与闻国是,乃至视之若奴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编户是古代户籍制度中的核心概念,指被正式编入国家户籍的平民家庭。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并在秦汉时期形成严密体系。《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编入户籍的民户”,强调其作为国家赋税徭役基础单位的法定身份。

从词源结构分析,“编”取编排、登记之意,“户”指家庭单位,二字组合凸显官府对人口的系统化管理。《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编户需承担田租、口赋、兵役等义务,其身份与“奴婢”“贱民”等未编入正式户籍的群体形成鲜明对比。

该词汇在文献中存在历时性演变:先秦典籍《商君书》已有“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记载,至唐代《唐律疏议》明确“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反映出编户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现代史学研究中,“编户齐民”更成为解析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概念。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编户”为动宾结构合成词,其构词法体现了古代行政术语的特征。相关衍生词汇如“编氓”“编民”等,均以不同侧面诠释户籍管理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规范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编户”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核心概念,指被正式编入国家户籍的平民家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编户即“编入户籍的平民”,是相对于特权阶层(如贵族、奴婢等)的普通百姓。这些家庭需要承担赋税、徭役等国家义务,如《史记》所言“匹夫编户之民”(《货殖列传·序》)。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商鞅变法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通过《分户令》建立户籍制度。
  2. 汉代完善:汉武帝时期形成系统的编户齐民制度,《汉书》记载孔子后裔“不免编户”(《梅福传》)。
  3. 持续沿用:北齐时“编户之多,古今为最”(《北齐书》),唐代玄奘记载“编户安业”的治理成效。

三、制度特点

四、文献例证

宋代王安石曾用“编户极困诛求”反映百姓赋税压力(《敕榜交趾》),清代唐甄更直言“富在编户,不在府库”(《潜书》),说明这一制度贯穿整个帝制时代。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完整文献可查阅《史记》《汉书》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秉操嬖习碧烟簿尉擦边球长短言乘杜次宴葱笼大茴香悼栗大排地炕兜率多罗凤尾竹風宣坟烛福庭格别供役韩众魂消见危致命藉槀孑身即事就第犒饫考证劳务出口连根礼拜寺黎元洪陆稻鹿纵脉络分明軿轩仆虏起反七死秋胡妇啓右泣竹劝谕荣膴上池笙丛市买丞属兵説有说豫铁脚诡寄汀滢土虺蛇晚阳威凤舞文玩法相托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