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多罗的意思、多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多罗的解释

(1).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恭建那补罗国》:“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餘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採用。” 唐 杜甫 《山寺》诗:“吾知多罗树,却倚莲花臺。”参阅《翻译名义集·林木》。

(2).食器。《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毗騫王 ﹞常遗 扶南王 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椀者受一升。”

(3).脂粉盒。《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纂文》曰:“多罗,粉器。”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之十六:“玉牎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也用作脂粉的代称。 唐 顾甄远 《惆怅诗》之七:“若为多罗年少死,始甘人道有风情。”多罗年少,指傅粉人。

(4).鲁莽。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我可也千不合,万不合,一时间做事忒多罗。”

(5).满语美称,加在爵位的前面。如“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又称郡王、贝勒的女儿为“多罗格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多罗(duō luó) 是汉语中的一个多义词,主要源自梵语借词,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一、梵语借词:眼睛(佛教用语)

二、梵语借词:贝多罗树及其树叶

“多罗”在汉语中主要承载了两个源自梵语的核心概念:一是在佛教语境中指代“眼睛”,象征智慧与慈悲;二是指代“贝多罗树”及其可书写的“贝叶”,在佛教文化传播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

网络扩展解释

“多罗”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解释如下:

1.植物名称(梵文Pattra译音)

2.古代器物

3.满语中的尊称

4.其他引申义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语言学及文化研究资料,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遨赏报呈把兄弟并边拨调不备谗欺酲醉螭驾驰趋宠授绰子楮生词头賨幏倒灌點札定睛董理二墨遏塞胏腑风木之思佛罗伦萨伉浪撼落鹤立鸡群薨背皇邑嫁非尖子生夹庾贾值极功捐献扣浪廊庙雷渚两望龙猛军鸾司茅蕝没事人民淳俗厚南馔呕吼僻典屏翳器小易盈弃之敝屣侍女失恃台评趿履挺力畏戒问斩握齱吴甲消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