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死的意思、七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死的解释

七种致死之道。《汉书·鲍宣传》:“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讎相残,五死也;岁恶飢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死”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个核心义项,均源自古代文献:

一、指七种应判死刑的罪行

此释义出自《汉书·刑法志》,记载汉景帝时期的法律规定。七种死罪具体包括:

  1. 杀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
  2. 伤人:暴力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
  3. 盗:重大盗窃或抢劫财物
  4. 贼:谋反、叛乱等危害政权行为
  5. 诈伪:伪造文书、印信等欺诈罪行
  6. 强奸:强制性侵犯行为
  7. 略卖:拐卖人口

    该分类反映了汉代刑律的严苛性,凡触犯者皆处极刑(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卷;原始文献见《汉书·刑法志》)。

二、形容多种致命的险境

引申为“多次濒临死亡”或“经历多重生死考验”,常见于史书与文学作品中。例如:

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七死”条目释义及《汉书》引证
  2. 《汉书·刑法志》:原始法律条文记载(可查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中国古代法律辞典》(南开大学出版社):汉代刑罚制度解析
  4. 王利器《汉书补注》:对“七死”历史背景的学术考订。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专业平台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七死”是源自《汉书·鲍宣传》的历史概念,指汉代百姓面临的七种致命威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治理问题。具体解释如下:

  1. 词义来源
    该词出自西汉官员鲍宣向汉哀帝上书的内容。鲍宣痛陈百姓困苦,直言“民有七死而无一生”,以此劝谏统治者改善民生。

  2. 七种致死原因

    • 酷吏殴杀:官吏滥用暴力致死;
    • 治狱深刻:司法严酷导致冤案;
    • 冤陷亡辜:无辜者被诬陷定罪;
    • 盗贼横发:盗贼猖獗危害治安;
    • 怨讎相残:民间仇杀频繁;
    • 岁恶饥饿:灾荒引发的饥荒;
    • 时气疾疫:流行病导致大量死亡。
  3. 历史背景与意义
    鲍宣通过“七死”揭示汉代中后期的社会危机,包括司法腐败、官吏暴虐、自然灾害等问题。这一表述成为古代批判苛政的经典案例,亦为研究汉代社会矛盾的重要文献依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鲍宣传》原文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楮败龟板爆玉米花玻房蔡畅策文倡园巉险超级大国储佐村乡的的地穴东庄图鹅存礼废樊口发颖汾鼎丐育甘莹櫜韔祼献还泞瞯然郊路接待员计籍棘蔓骏足溃滥坤表捆内老少廉而不刿卵袋密察鸣钲臑臑平宥潜籁髚袖七上八下拳捷攘灾瑞草尚方宝剑生风饰官诗记首术手战束楚水米不沾牙嗣业宿念王路委困吴吟小友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