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仆虏的意思、仆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仆虏的解释

奴仆。古以俘虏为家奴,故亦谓奴仆为仆虏。《列子·周穆王》:“吾昼为僕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 汉 刘向 《说苑·尊贤》:“任庖人钓屠,与仇讐僕虏,非阿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兵兴之世,武贵文寝,俗人视儒士如僕虏,见经誥如芥壤者,何哉?由於声名背乎此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仆虏"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具有明确的贬义色彩,指代身份极其低贱的奴仆或俘虏。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整体释义

    • 基本含义: 指奴仆、奴隶,特指因被俘而沦为奴隶的人。强调其地位低下,如同俘虏般受人驱使、毫无尊严。
    • 引申义/色彩: 常带有强烈的轻蔑、鄙视意味,用以比喻卑贱低下、受人奴役的人或状态。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特定语境下。
  2. 单字拆解与字源

    • 仆 (pú):
      • 本义指供人役使、地位低下的人,如仆人、奴仆。《说文解字》释为“给事者”,即供差遣服务的人。
      • 引申为对自己的谦称(如“仆不敏”)。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仆”的释义。
    • 虏 (lǔ):
      • 本义指俘获、擒获。《说文解字》释为“获也”。
      • 引申指被俘获的人,即俘虏、战俘。在古代,俘虏常被充作奴隶,故“虏”也直接指奴隶,带有强烈的贬低和敌视色彩。
      • 来源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虏”的释义。
  3. 权威词典释义与书证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
      • 对“仆虏”词条的解释为:“奴仆。古以俘虏为家奴,故称。” 并引用《战国策·赵策三》中的例证:“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此句虽未直接出现“仆虏”,但“虏使其民”形象地描绘了将民众当作奴隶(虏)般驱使的状态,与“仆虏”的核心含义相通。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 虽未单独收录“仆虏”词条,但对“仆”和“虏”的释义均支持其组合含义为奴仆、奴隶,且“虏”明确有“奴隶”义项,如“奴虏”。
    • 古籍例证: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地位极其卑微或表达强烈的贬斥。例如,在描述某人境遇悲惨或身份低贱时,可能会用“视若仆虏”。又如,汉代贾谊《过秦论》中虽未直接用“仆虏”,但有“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之句,其中“氓隶”与“仆虏”身份相近,均指底层被奴役者。直接使用“仆虏”的记载多见于史书或子部著作中描述战俘沦为奴隶或贬低他人身份时。

“仆虏”一词精准地刻画了古代社会中因被俘或天生地位而沦为奴仆、受人驱使、毫无人身自由与尊严的群体,其强烈的贬义色彩反映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战争带来的残酷后果。

网络扩展解释

“仆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解释

“仆虏”指奴仆,尤其指由战俘转化而来的家奴。古代战争中,俘虏常被充作奴仆,因此“虏”与“仆”结合,形成这一特定称谓。

二、词源与结构

三、文献例证

  1. 《列子·周穆王》:“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 —— 以“仆虏”与“人君”对比,凸显身份差异。
  2. 《说苑·尊贤》:“任庖人钓屠,与仇讐仆虏,非阿之也。” —— 说明仆虏常与底层职业者并列,反映其社会地位。
  3. 《抱朴子·审举》:“俗人视儒士如仆虏,见经诰如芥壤。” —— 借“仆虏”比喻文人地位低下,体现词义的扩展用法。

四、读音与注音

五、社会背景

古代战争中,俘虏是奴仆的重要来源,因此“仆虏”一词带有阶级压迫和身份固化的隐含意义。该词在汉代至晋代文献中常见,多用于批判社会不公或强调地位悬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列子》《说苑》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宝相花本名编辑鞭墓谗波揣拟翠车眈研詄荡恶例娥影发举方皇奉献该达革靴共性桂阃固麻蒿目浩思荷恩赫晞黄金屋讙声环眼假冒静默炯介缉谐开声靠头空心汤团磊落不羇料知铃合灵魂卢扁鑪捶莫莫蝥网铺敦乔怯仍然仁悯肉台盘若士丧生魫窗胜因寿岁霜籁疏糲四氏学摊征僞心无年缃桃小缺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