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茅草之类。可编绳索。 汉 王逸 《九思·遭厄》:“菅蒯兮壄莽,雚苇兮仟眠。”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启》:“变泥沙为丹雘之姿,植菅蒯作芝兰之秀。”
(2).喻微贱的人或物。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陛下不弃菅蒯,爱同丝麻。”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惟忧弃菅蒯,敢望侍帷幄。” 清 唐孙华 《赠夏重》诗:“恶草等菉葹,微材仅菅蒯。”
(3).指草鞋。 唐 刘商 《赠严四草履》诗:“轻微菅蒯将何用,容足偷安事颇同。”
“菅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读音与构成
拼音为jiān kuǎi,由两种草本植物“菅”和“蒯”组合而成,均属禾本科植物。其中“菅”指叶子细长的茅草,“蒯”指可制绳或编织的草本植物。
基本含义
指茅草类植物,可用来编织绳索、草鞋等实用物品。例如《左传·成公九年》提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强调其虽低贱但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
比喻意义
引申为微贱的人或事物。古代文献中常以“菅蒯”自谦或形容身份低微者,如南朝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中用“不弃菅蒯”表达自谦。
文学与历史引用
该词多见于典籍,如《后汉书》以“菅蒯”对比高贵的“丝麻”,突出物尽其用的哲学思想。
其他用法
偶尔代指草鞋,因古代常以菅、蒯编织足部用品。
“菅蒯”既指具体植物,又承载古代社会对资源利用和阶层隐喻的双重文化内涵。
《菅蒯》(jiān kuǎi)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古代竹帚的一种。这种竹帚由菅(一种禾本科植物)的茎藤扎制而成。
《菅蒯》的部首是"艹",共有13个笔画。
《菅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邶风·静女》:“匪车世缓,菅蒯青青。”意指用菅蒯制成的竹帚随风摇曳。后来,这个词逐渐成为指代竹帚的专用名词。
《菅蒯》的繁体字为「菅蒯」。
在古代,菅蒯的写法有所变化。其中,菅的古体为「艾」,蒯的古体为「鬼」。这些古代字形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简化为现代的形式。
1. 他手持菅蒯,扫地而行,宛如一道清风。
2. 村民们用菅蒯制成的竹帚清扫村子,保持它的整洁。
搭配《菅蒯》常见的组词有:“菅蒯匠”(制作竹帚的人)、“菅蒯扫”(用菅蒯扫帚打扫)。
在指代竹帚的意义上,菅蒯的近义词包括:“竹帚”、“茅帚”。
在指代竹帚的意义上,菅蒯的反义词可以是“扫帚”、“吸尘器”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