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处伏兵;七处埋伏。《左传·宣公十二年》:“ 士季 使 巩朔 韩穿 帅七覆于 敖 前,故上军不败。” 杜预 注:“覆,为伏兵七处。” 清 唐孙华 《赠同年赵蒙泉》诗:“张罗为掩禽,毁巢将取鷇。桎梏陈五刑,网络施七覆。”
“七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七覆(拼音:qī fù,注音:ㄑㄧ ㄈㄨˋ)指“七处伏兵”或“七处埋伏”,多用于描述军事策略中的多重隐蔽部署。该词源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典故,杜预注解为“覆,为伏兵七处”。
《左传》记载
春秋时期,晋国将领士季派遣巩朔、韩穿在“敖前”布置七处伏兵,成功掩护上军撤退(“士季使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故上军不败”),体现了古代战争中伏兵战术的重要性。
后世文学引用
清代唐孙华在《赠同年赵蒙泉》诗中用“网络施七覆”比喻严密的布局,引申为对敌手的全面控制。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及军事策略分析,现代已较少使用,属于典型的古文词汇。其核心意义可类比“十面埋伏”,但规模更小、更强调精准布控。
“七覆”是古代军事术语,通过多重埋伏增强战术隐蔽性,后扩展为对周密布局的比喻。需结合《左传》等典籍理解其深层含义。
七覆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七"和"覆"两个字组成。
"七"字的部首是一,它的笔画数为两画;"覆"字的部首是见,它的笔画数为十五画。
七覆一词来源于《易经》中的一句话:"夫胜败之象,不可先覆而后成"。其中"七覆"指的是事情不能在开始就失败,而后才成功。
繁体字"七覆"的写法为「七覆」。
在古代,"七覆"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1. 他虽然经历七覆,但最终成功了。
2. 这个项目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我们要七覆,坚持下去。
七覆并不常用于组词。
近义词有:失败后成功、坎坷后通达
反义词有:一帆风顺、顺利成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