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索的意思、逼索的详细解释
逼索的解释
犹强求。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古铜镜》:“提点刑狱使者建臺於 汉 嘉 ,贪人也,认为奇货,命健吏从僧逼索。” 清 俞显 《马草行》:“老吏动咆哮,逼索如催租。” 郭沫若 《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六》:“ 秦王 竟用兵力去威胁 韩国 ,公然也就把 韩非 逼索到了手。”
词语分解
- 逼的解释 逼 ī 强迫,威胁:逼迫。逼促。逼命。逼使。逼问。逼租。逼债。 切近:逼近。逼真。逼视。逼肖(刼 )(很相似)。 狭窄:逼仄。逼侧。逼狭。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索的解释 索 ǒ 大绳子或大链子:索子。索道。钢索。绞索。线索。 搜寻,寻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还。索求。索取。勒索。 尽,毫无:索然无味。 单独:离群索居。 姓。 笔画数:; 部首:糸;
网络扩展解释
“逼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过强制或威胁手段索取某物,带有明显的压迫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以强硬、逼迫的方式向他人索要财物、物品或要求满足某种条件,通常伴随威胁或压力。
- 近义词:强索、勒索、催逼
- 反义词:自愿给予、主动提供
2.出处与用法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古铜镜》提到官员“命健吏从僧逼索”,描述官吏通过武力强行索取物品的场景。
- 清代:俞显《马草行》中“逼索如催租”,将逼索行为与催租类比,突显其紧迫性。
- 现代: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记载秦王用兵力“逼索”韩非,体现政治层面的强制手段。
3.语境与延伸
- 适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带有权力压制或暴力色彩的索取行为,如官吏催税、恶霸勒索等。
- 情感色彩:含贬义,暗含对施压方的不满或批判。
注意事项
以上解释综合了多个低权威性来源(如古籍解读网站),若需更严谨的学术定义,建议参考权威词典或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逼索(bī suǒ)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辶”和“索”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辶”又称为走部,表示行走的意思;“索”表示搜寻、寻找的意思。逼索的意思是追逼搜寻,或者用力寻找。
根据字形结构来看,逼索的拆分部首为辶和索,可以看出它的结构并不复杂。由于字形较为简单,逼索的笔画较少,总共只有10画。
逼索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逼索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它的基本含义仍是相同的,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追逼搜寻。
逼索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类似,只是多了一些笔画的变化。例如,辵代替了辶,所变成了索。逼索用繁体字书写时的字形相对复杂一些,但意义仍与简体字相同。
以下是逼索的一个例句:“警方正在逼索目击者提供的线索,以找到失踪的儿童。”这句话表达了警方正在努力寻找失踪儿童的意思。在这个例句中,逼索被用来形容警方的行动。
逼索可以组成其他词汇,例如:“追逼”、“搜寻”等。这些词语都与逼索的基本含义有关,都是表示追逼或寻找的意思。
逼索的近义词可以是“追踪”、“寻找”等,这些词语也都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追逼搜寻的意思。
逼索的反义词可以是“放弃”、“放任”等,这些词语表示对某人或某事不再追逼或搜寻。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