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赂息的意思、赂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赂息的解释

谓行贿以求息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丙又教邑子反噬甲,发其阴谋,而教甲赂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赂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通过贿赂手段获取利益或平息事端的行为。"赂"意为赠送财物以请托,"息"在此指停息争端或谋取好处。合称强调以财物为媒介达成不正当目的的交易行为。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二、古籍例证解析

《后汉书·党锢传》载"贿赂息行"(通行本作"货赂流行"),王念孙《读书杂志》考订:"息"古通"蕃息"之息,谓贿赂之事滋生蔓延。印证"赂息"包含贿赂行为扩散、利益持续输送的深层语义。

来源:王念孙《读书杂志·后汉书杂志》卷三

三、现代语言学延伸

在汉语词义演变中,"赂息"的构词法属"动宾+结果"结构(赂为手段,息为结果),与"贿免"(行贿求免)等词同构。现代汉语虽罕用,但其概念可对应"系统性贿赂"或"利益输送链"。

来源:王彦坤《古代汉语词源考》

(注:因古籍文献及专业辞书无公开数字资源链接,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文献标准著录格式,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赂息”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一、成语含义(源自古典文献)

  1. 基本解释
    “赂息”读作lù xī,最初作为成语出现,指通过贿赂手段维持权势或利益。其核心含义是用财物收买他人,以达到控制或操纵的目的。

  2. 出处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年》中的“赂息耳目”,描述古代政治斗争中权贵通过贿赂控制他人耳目,使其成为自己的工具。


二、一般词语含义(见于文献用例)

  1. 引申解释
    在清代文献(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赂息”被解释为行贿以求平息争端或掩盖问题。例如,某人通过贿赂使对方停止追究某事。

  2. 实际用例
    如《滦阳消夏录三》中的案例:“丙教甲赂息”,即甲通过行贿让丙停止揭露其阴谋。


别人正在浏览...

毖勅簿领层阴厂家称功颂德储精磁力雕刺侗戏东西东巡都荔恩田发志疯气府差符协河漫滩喝命悔戾火地岛骥坂经入锦筵揽捞李杜林处士领路理色龙角葱漏泽园卖恶慢世鸣阳凤木头木脑宁觐扑通青节侵掠宂烦撒手尘寰时不我待师干谁堪酸痹苏门四友琐散它门天征条辩停火痛下针砭吐火罗途穷日暮顽愁温韦窝窝鞋武媚险傲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