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奉神佛或与神佛有关的物件的小阁子。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明年春,舍利金龕西归,驾幸 西黄寺 拈香送之。”
“金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读音为jīn kān,主要用于形容供奉神佛或与神佛相关物件的小型阁子或容器。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指用金属(如黄金)或其他贵重材料制成的神龛,通常用于存放舍利、佛像、经文等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圣物。
功能与用途
常见于佛教场所或皇家祭祀活动中,具有宗教供奉和象征神圣的意义。例如:清代魏源《圣武记》记载“舍利金龛西归”,即指存放舍利的金质容器被护送回西藏。
文化背景
在诗词文献中,“金龛”常被用来描绘庄严的宗教场景或建筑。如清代胡延的诗句“神京高筑黄金龛”,即借金龛的华贵体现皇家对信仰的尊崇。
“金龛”既是实物(供奉圣物的容器),也是文化符号(象征信仰与尊贵)。其定义和用例在不同文献中高度一致,均围绕宗教供奉展开。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或艺术分析,可参考《圣武记》等原始文献。
金龛是一个汉字词语,原指金制的龛子,用来供奉神灵或重要物品。这个词也可引申为指供奉神像或重要物品的特殊场所。
金龛的部首是金(钅)和龙(龍),分别位于左右两边。
金龛的总笔画数为14,其中金部的笔画数为8,龙部的笔画数为6。
金龛的出处较为明确,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章《昭代谥》中。这个词语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并逐渐流传至今。
繁体字“金龕”与简体字“金龛”意义相同,只是书写形式有所不同。
在古时候,金龛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区别,不过在当代使用的汉字写法中,金龛的字形没有大的变化。
1. 祭坛上摆放着一座金龛,供奉着我们的祖先。
2. 在寺庙的正殿中,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金龛。
1. 金龛台:指供奉神像或物品的台子。
2. 金龛宝塔:指供奉佛像或重要物品的高塔。
近义词包括金属龛、金匣、金库等,它们都指供奉重要物品的容器或存放场所。
反义词指与金龛相对的词汇,如空龛、无龛等,它们表示没有供奉物品的龛子或场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