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比喻祸害或问题在萌芽阶段若不及时处理,任其发展成严重隐患后,再想解决就会非常困难。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二、出处与背景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原文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其中“札”指拔除,“寻”意为使用,意指若放任细小的树苗(祸端)生长,最终需用斧头才能砍伐,暗喻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三、发音与结构
四、应用场景
多用于警示人们重视隐患,如社会治理、企业管理或个人行为中需及时解决苗头性问题,避免积重难返。
五、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部分非权威解释(如提到的“追求不切实际目标”)区分,该说法与主流释义不符,可能为误传。
此成语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成语内涵相似,是中华文化中危机管理思想的体现。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是一则成语,意思是指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线索,在寻找失物或解决问题时尽力不遗漏。它可以用来形容人具有细致入微、认真细心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毫(háo):拆分为“毛”(máo)和“刀”(dāo),部首是“毛”,总笔画数:10
末(mò):部首是“木”,总笔画数:5
不(bù):部首是“一”,总笔画数:4
札(zhá):部首是“木”,总笔画数:5
将(jiāng):部首是“寸”,总笔画数:8
寻(xún):部首是“宀”,总笔画数:8
斧(fǔ):部首是“斤”,总笔画数:8
柯(kē):部首是“木”,总笔画数:9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鲁颂·硕人》一篇中。成语中的词语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也可以引申为思想、现象或行为方式。在现代汉字的繁体字中,该成语的书写方式并未有大的改变。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具体如下:
毫末不劄,將尋斧柯
例句:他在解决问题时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组词: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寻找、斧头、柯林
近义词:一丝不苟、殚精竭虑
反义词:粗枝大叶、马虎从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