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悽戾 ”。
亦作“ 凄戾 ”。形容声音凄切悲哀。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以土木之崇高、虫鏤之刻画、金石之清音、丝竹之凄唳,以之为美。”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惟 刘琨 之作,善为凄戾之音,而出以清刚。”
亦作“ 凄戾 ”。形容声音凄切悲哀。 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述》:“瑶簧凄戾,羽磬玲瓏。幽人啸月,杂珮敲风。” 明 刘基 《钟山作》诗之十二:“槁叶含风弹夜絃,蟪蛄凄唳答寒蝉。” 清 金农 《碧澜堂寄王豫》诗:“此间丝竹声凄唳,善病 王郎 竟不来。”
凄唳是汉语中形容声音凄清悲凉的形容词,多用于描绘鸟类哀鸣或风声萧瑟之景,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境与情感色彩。以下是详细解析:
指声音凄切、悲凉而尖锐,常与自然声响或动物鸣叫关联。
多见于描写鹤、雁等鸟类的悲鸣,传递孤寂或离别之情。
例:“朔风凄唳,孤雁南飞”(仿古诗词意象),体现秋日萧索。
形容寒风呼啸如泣,渲染苍凉氛围。
例:“林间凄唳之声不绝,似鬼哭狼嚎”(传统小说语境)。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及《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对“凄”“唳”的注疏。古籍用例可参看《全唐诗》《文选》中相关描写,如杜甫《孤雁》“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以雁唳喻飘零之悲。
注:因该词属古典文学用语,现代词典收录有限,释义主要依据传统辞书及经典文本用例。如需进一步考据,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中华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
“凄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 lì,主要用于形容声音的凄切、悲哀。以下是详细解释:
历史文献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写自然声响(如风声、虫鸣)或音乐、诗歌中的悲凉意境。例如:
“凄唳”通过“凄”(寒冷、悲伤)与“唳”(鸣叫)二字组合,生动传达出声音中的哀伤特质,常见于古典诗词及抒情描写。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暗暧百罚北宫词纪壁门壁衣不完全归纳推理场院超躐抄纸赤光光槌轮忩忙大历体得负电气灯耳屏恶丈夫恶徵沸水凤尾诺封岳福建子改流改朔乖别官舱顾循昒爽简而言之稽察寄卖金璿卷中人空洒洒枯陈老学究罍篚芒角马骑镫民欲目瞪口歪年该月值逆事逆修品族乾腊起拜清禁钟起蛰荣年入夜撒津散军升朝深拗贴花俶傥文流綫符吸华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