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商 代官名。师保之官。《书·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孔 传:“阿,倚;衡,平。言不顺 伊尹 之训。” 伊尹 曾任此职,故以指 伊尹 。《诗·商颂·长发》:“实维 阿衡 ,实左右 商王 。” 毛 传:“ 阿衡 , 伊尹 也。”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商调曲之一》:“ 殷汤 受命,委任于 阿衡 。” 元 柯丹丘 《荆钗记·逼嫁》:“岂不闻 商 相埋名,版筑巖前曾避世; 阿衡 遯跡,躬耕 莘野 未逢时。”
(2).引申为任国家辅弼之任,宰相之职。《世说新语·政事》“丞相末年略不復省事” 刘孝标 注引 晋 徐广 《历纪》:“ 导 阿衡三世,经纶夷险,政务宽恕,事从简易,故垂遗爱之誉也。” 宋 司马光 《机权论》:“ 伊尹 躬受 汤 命,阿衡王家,故不得不放诸 桐宫 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阁部重轻》:“ 张江陵 以受遗当阿衡之任,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儷。” 章炳麟 《吊伊藤博文赋》:“明本味於割烹兮,亦阿衡之故也。”
指 汉 相 匡衡 。《汉书·匡衡传》称:“无説《诗》, 匡 鼎来; 匡 説《诗》,解人颐。” 宋 黄庭坚 《奉谢刘景文送团茶》诗:“收藏残月惜未碾,直待 阿衡 来説《诗》。”
"阿衡"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与字义构成 "阿"在古汉语中作动词时表"辅佐",《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大陵",引申为倚靠扶持;"衡"本指测量器具,《周礼·考工记》注"衡,平也",后衍生出"权衡""掌管"等义。二字组合形成"辅佐平衡"的核心语义。
二、历史职官内涵 特指商代重要官职,见于《尚书·说命》:"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郑玄注:"保衡,伊尹也,名挚,汤以为阿衡"。该职位掌国政大权,《史记·殷本纪》明确记载:"伊尹名阿衡",其职能相当于后世的宰相,负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三、语义流变
四、现代语义 《汉语大词典》收录双重释义: ① 商代官名,引申为执政者 ② 引申义指主掌国政者,如《晋书·职官志》"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其训护君主,导以德义者,谓之阿衡"
主要参考资料:
“阿衡”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阿衡最初是商代的官名,属于师保之职(即辅佐君王的要职)。据《尚书·太甲上》记载,伊尹曾担任此职,负责教导和辅佐君主,维持国家稳定。例如: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这一用法在《诗经·商颂·长发》中也有体现,毛传明确解释“阿衡,伊尹也”。
后世将“阿衡”引申为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或重臣。例如:
“阿衡”的核心含义是商代辅政官名,后泛化指国家重臣或宰相,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理解。主要来源为《尚书》《诗经》等经典,伊尹为代表性人物。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汉典》或《世说新语》相关注释。
白玉舩白硃砂陂渰播潜蚕头燕尾冁衮成交额叱骂初稿褚薛翠羽被但愿如此二亳儿息反旅符曹覆水难收冈仁波齐峰高标各人攻难汗竹喉吭溷汁惑然坚巧井中视星矜骄金汤之固聚珍版诳罔两辞灵狷论道官门官妙术闽北话脉脉呐吃砌末丘兆泣鱼棋峙七纵七禽权家躯躬三论三朔伤悼赊购身退功成恃屺食人水碱痰盒讨召田苏蝄像下处鲜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