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所论三事。《吕氏春秋·应言》:“ 魏王 将入 秦 , 魏敬 谓王曰:‘以 河内 孰与 梁 重?’王曰:‘ 梁 重。’又曰:‘ 梁 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 秦 求 河内 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 魏敬 曰:‘ 河内 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 秦 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輟行。” 高诱 注:“三论,谓 河内 与 梁 及身也。”
(2).《论语》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合称“三论”。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序》:“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 时尝欲以 孔子 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 齐 鲁 论同。” 邢昺 疏:“此辨三论篇章之异也。”
(3).佛教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6*解五·释元畅》:“又善於三论,为学者之宗。”《陈书·徐孝克传》:“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南史·傅縡传》:“ 縡 篤信佛教,从 兴皇寺 慧朗法师 受三论,尽通其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论汉语 快速查询。
“三论”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分为传统释义和现代学科概念两大类:
历史典故
指《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魏敬谏魏王时提出的三个层次论述,即「河内」「梁都」与「君王自身」的利害关系对比。
《论语》版本
汉代流传的三种《论语》版本合称,包括《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后由东汉郑玄整合为今本《论语》。
佛教经典
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的根本经典,包括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以阐释“空性”为核心思想。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形成的三门交叉学科,合称“老三论”: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如需更详细内容,可参考权威词典或百科条目。
《三论》是指一种有关辨析、辩论或争论的内容。在文化、哲学或学术领域中,人们使用《三论》来表示对某一问题的独立看法或不同观点的交流。
拆分部首:三 (sān) + 讠(yán)
笔画:三 (3画) + 讠 (5画)
《三论》一词的来源于中文汉字,“三”是数字“3”的意思,“论”表示辩论或论述。组合在一起,表示辩论或论述事物的三个方面或角度。
繁体字形为「三論」。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古时候对《三论》的写法可能会有些许不同,但整体上仍然是以"三论"这两个字为基础。
1. 他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三论。
2. 这本书包括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是一本富有争议的《三论》。
辩论、讨论、解释、分析、批评
三个观点、三个见解、三个立场
单一观点、唯一见解、一边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