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所论三事。《吕氏春秋·应言》:“ 魏王 将入 秦 , 魏敬 谓王曰:‘以 河内 孰与 梁 重?’王曰:‘ 梁 重。’又曰:‘ 梁 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 秦 求 河内 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 魏敬 曰:‘ 河内 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 秦 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輟行。” 高诱 注:“三论,谓 河内 与 梁 及身也。”
(2).《论语》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合称“三论”。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序》:“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 时尝欲以 孔子 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 齐 鲁 论同。” 邢昺 疏:“此辨三论篇章之异也。”
(3).佛教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6*解五·释元畅》:“又善於三论,为学者之宗。”《陈书·徐孝克传》:“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南史·傅縡传》:“ 縡 篤信佛教,从 兴皇寺 慧朗法师 受三论,尽通其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论汉语 快速查询。
"三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佛教三论宗核心经典 指古印度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所著《百论》,三论宗以此三部论典立宗。据《佛学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版)记载,这三部论著系统阐述"缘起性空"思想,构成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基础,强调破除"有""无"二边的中道观。
二、哲学方法论体系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指出,在传统哲学语境中,"三论"可指代分析事物的三个维度:本体论(探讨存在本质)、认识论(研究认知规律)、实践论(阐明应用方法)。这种三分法常见于宋明理学对《易经》的阐释体系。
三、当代学术延伸概念 《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收录了现代学科中形成的三种系统理论并称,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合称。此类延伸用法需结合具体学术语境理解,其理论框架多涉及跨学科研究方法论。
该词义的演变脉络,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宗教术语到哲学概念,再向现代学术术语发展的轨迹。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指向,需结合《宗教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大辞典》等专业工具书进行判别。
“三论”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分为传统释义和现代学科概念两大类:
历史典故
指《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魏敬谏魏王时提出的三个层次论述,即「河内」「梁都」与「君王自身」的利害关系对比。
《论语》版本
汉代流传的三种《论语》版本合称,包括《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后由东汉郑玄整合为今本《论语》。
佛教经典
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的根本经典,包括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以阐释“空性”为核心思想。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形成的三门交叉学科,合称“老三论”: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如需更详细内容,可参考权威词典或百科条目。
百韵笺鞭驽策蹇碧藉藉比况鄙袒部院吃跌痴迂初入芦苇,不知深浅地步第五纵队发开法物库風荷佛头着粪覆藏浮称流说购买规刺还眺浑不是降笔蛟川积刼近便捐免诓哄阔匾雷电了楼龙鉢罗纸履舄交错俛就噢休抛石平定千一虑清歌青官清品桡枉人隐容物沙囊石火风灯食谱士死知己缩脖子俗徒贪位铁伐通气孔闱墨乌号无遗类相伴霄客泻辩邪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