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召的意思、讨召的详细解释
讨召的解释
犹招讨。招抚征讨。《梁书·贺琛传》:“凡厥讨召,凡厥徵求,虽关国计,权其事宜,皆须息费休民。”
词语分解
- 讨的解释 讨 (討) ǎ 查究,处治:检讨。 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还(俷 )。 求,请求:讨教(刼 )。讨饶。 惹:讨厌。讨人喜欢。 娶:讨老婆
- 召的解释 召 à 召唤:召集。召见。 召致,引来:召祸。召人怨。 召 à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三)姓氏。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讨召”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招抚征讨,即通过招安与武力并用的方式平定叛乱或治理地方。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对叛乱势力或不服管束的地区进行招抚与征讨结合的行动,既有安抚劝降的意图,也包含军事镇压的手段。
- 词性:动词,多用于古代政治或军事语境。
2.历史出处
- 源自《梁书·贺琛传》:“凡厥讨召,凡厥徵求,虽关国计,权其事宜,皆须息费休民。”
此句表明,讨召作为一种治理手段,需权衡民生与军事成本,强调策略性。
3.延伸分析
- “讨”与“召”的构成:
- 讨:本义为征伐、问责,如“讨伐”“声讨”。
- 召:意为召集、召唤,如“召见”“招募”。
二者结合,体现先招安后征讨的双重策略,常见于古代边疆治理或平叛行动。
4.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权对地方势力的治理,例如:“朝廷对边陲部族屡行讨召,以安民心。”
-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献解读中。
5.相关辨析
- 与“招讨”的关系:部分文献(如、3、4)指出“讨召”与“招讨”同义,后者是古代官职名(如招讨使),职责即为招抚征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梁书》原文或相关历史军事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讨召》的意思
《讨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请求招募或邀请加入。它可以用于形容或指代某人邀请别人加入或参与某项事物的行为或过程。
拆分部首和笔画
《讨召》的部首是言字旁,即“言”字,由于《讨召》这个词为两个汉字组成,因此共有16个笔画。
来源与繁体
《讨召》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并随后被汉字正式纳入常用词汇之中。在繁体字中,「讨」与「召」的形状与简体字相比有所变化,但意义和发音保持一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汉字《讨》的偏旁部首有时是「言」,有时是「言竹」,但均保持了原有的发音和意义。而汉字《召》在古代书法中则由于筆劃的规范变化而形状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讨召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队参加比赛。
2. 公司讨召了一位知名讲师来为员工做培训。
组词
1. 讨情:请求帮助或赞同的行为
2. 招募:邀请或征召(人员)参加某项活动或组织
3. 召集:号召或邀请人们聚集在一起
近义词
邀请、征聘、约请
反义词
驱使、拒绝、忽视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