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名乐亭调。曲艺的一种。 清 中叶起源于 乐亭县 (今属 河北省 )。表演者左手击铁板,右手击鼓,另一人以三弦伴奏、以唱为主,有时插入说白。后来因流行地区不同而分成两派:一派以 唐山 农村为中心,也叫唐山大鼓,有说有唱,小段,长篇并重,一派流行于 北京 天津 ,也叫铁板大鼓,只唱不说,专演短篇。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传统曲艺形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地位 乐亭大鼓又称"乐亭调""铁片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河北省乐亭县,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三朵花"。其唱腔体系完整,包含九腔十八调,兼具抒情细腻与激昂悲沉的表达特点。
二、历史渊源
三、艺术特征 • 表演形式: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辅以四胡、二胡等。 • 音乐体系:板腔体结构,含慢板、流水板等完整板式,可灵活转换调性。 • 文学价值:现存传统曲目300余个,如《隋唐》《三侠五义》等,唱词兼具灵动与儒雅。
四、流派传承 分东西两派:东路以乐亭为中心,音调高亢;西路以唐山为中心,唱腔婉转。代表性传承包括韩香圃的"韩派"和靳文然的"靳派"。
现状与保护: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但当前面临传承危机,急需抢救保护。该艺术形式承载着冀东地区的历史记忆,其发展历程映射了中国传统曲艺的兴衰变迁。
《乐亭大鼓》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北省乐亭县。它是以鼓点为主要伴奏的曲艺形式。该剧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讲述或描绘故事情节,表达人物形象和情感。
《乐亭大鼓》这个词由4个汉字组成:
《乐亭大鼓》起源于河北乐亭县,是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戏曲。乐亭大鼓在明代形成,并在清代得到了发展。它将地方特色与曲艺形式相结合,成为了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繁体字中,“乐”和“鼓”的字形基本保持不变,而“亭”和“大”的繁体字形分别是「亭」和「大」。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字形可能与现代不完全相同。根据古籍资料和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然而,《乐亭大鼓》这几个字的古代写法没有特殊变异的记录,因此推测的写法与现代一致。
1. 乐亭大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我们去乐亭县欣赏了一场精彩的乐亭大鼓演出。
3. 这位演员的乐亭大鼓唱功非常出色。
组词:
乐队、乐曲、亭台、大声、鼓掌
近义词:
河北大鼓、河北梆子、河北坠子
反义词:
河南豫剧、京剧、昆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