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罗络 ”。1.截捕禽兽的用具。《庄子·胠箧》:“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於泽矣。” 王先谦 集解引 郭嵩焘 曰:“削格、罗落皆所以遮要禽兽。”
(2).用网或绳捕捉。《尔雅·释器》“鸟罟谓之罗” 晋 郭璞 注:“谓罗络之。”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黄州野人》:“见为人而毛者,搏之则逝,追之不及,百计罗络,因结绳置壠间而获焉。”
(3).布列。《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 吕向 注:“罗落,布列也。”《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为 蓬莱 、 方丈 、 瀛洲 诸山,高出水百餘尺,臺观殿阁,罗络山上。”
(4).警戒联络。 北齐 魏收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一朝指挥,倐忽千里,候骑罗络,聊逞前驱。”《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今边壤之守,与贼相远,贼设罗落,又特重密,间谍不行,耳目无闻。” 胡三省 注:“罗,布也。落,与络同,联络也。”
(5).指担任警戒联络的士兵。 三国 蜀 诸葛亮 《兵要》:“军已近敌,罗落常平明以先发,絶军前十里内;各案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内。”
(6).连绵,绵延。《参同契》卷上:“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王四季,罗络始终。”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罗络四季间,绵微无一隙。” 唐 杜甫 《火》诗:“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宋 曾巩 《之南丰道上寄介甫》诗:“星斗弄光彩,罗络龟火斑。”
(7).犹罗致,包罗。 唐 柳宗元 《裴墐崇丰二陵集礼后序》:“苞并总统,千载之盈缩;罗络旁午,百氏之异同。” 唐 刘蜕 《上裴侍郎书》:“罗络旧简,附会时律。” 元 揭傒斯 《赵功可墓志铭》:“贯穿百经,罗络百家。” 清 毛岳生 《练白颖<后汉书公卿表>序》:“钩贯罗络,亦率有条理。”
“罗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uó luò,其含义根据古代文献和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指古代用于捕捉鸟兽的网状或绳索类工具。例如《庄子·胠箧》中提到:“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於泽矣。”。这里的“罗落”与“削格”(木栅)并列,均指捕猎装置。
作为动词时,指通过罗网或绳索进行捕捉。如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时提到“罗络之”,即用罗网捕捉鸟类。
引申为有秩序地分布或布置。例如《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描述军队“罗落境界”,吕向注“罗落”为“布列也”。
在古代军事中,指设置警戒线或联络哨兵。如《资治通鉴》提到“候骑罗络”,即骑兵担任警戒任务。
如需更深入考证,可参考《庄子》《资治通鉴》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罗落》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纷乱不堪,杂乱无章”。主要形容事物杂乱、混乱或纷繁复杂的状态。
《罗落》的拆分部首是“罒”和“艹”,分别位于左侧和上方。它的总笔画数为11,其中“罒”部首有4画,“艹”部首有7画。
《罗落》一词的来源比较模糊,它是汉字的衍生词汇,可能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或特征产生的描述。
《罗落》的繁体字为「羅落」,保留了原始形态,多在传统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使用。
据古代汉字字典记录,罗落的古代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具体的古汉字写法已经较难考证。
1. 整个房间里堆满了罗落的文件和书籍。
2. 战场上,尸横遍野,敌我罗落不分。
纷乱的、乱七八糟的、杂乱无章的、纷扰的、混乱的等。
纷杂、凌乱、杂乱、混乱。
井然有序、井然不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