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格苗的意思、格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格苗的解释

《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 有 苗 格。” 孔 传:“讨而不服,不讨自来,明御之者必有道。 三苗 之国,左 洞庭 ,右 彭蠡 ,在荒服之例,去京师二千五百里。”后因以“格苗”谓边民臣服。 严复 《主客平议》:“属者之不振,正纲常名教之不张,张则格 苗 贡雉之盛,可復见於今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格苗"是一个相对生僻的词语组合,其核心含义需追溯至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尚书》。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一、 字义溯源与基本含义

二、 典籍出处与权威解释

“格苗”一词的典故直接来源于《尚书》:

  1. 《尚书·舜典》: “窜三苗于三危。” 此句记载了舜帝将部分三苗部落流放到三危之地(今甘肃敦煌一带)的史实,是其早期采取的措施。
  2. 《尚书·大禹谟》: “七旬,有苗格。” 这是“格苗”最核心、最直接的出处。该篇记载,大禹受舜命征讨有苗,历时七十天(七旬),最终有苗前来归顺臣服(“格”)。此处的“格”即“来”、“至”,表示归顺。后世常以“七旬格苗”来称颂大禹的功绩。

权威辞书释义参考:

三、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格苗”事件被儒家视为“德政教化” 战胜“暴戾反抗”的典范。典籍中常强调舜禹先修文德、后施武力的过程,最终以德感化苗民,使其心悦诚服地归顺。因此,“格苗”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被赋予了“以德服人”、“怀柔远人” 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象征意义,体现了儒家推崇的治国理念。

四、 现代使用与总结

在现代汉语中,“格苗”作为一个独立的合成词已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史、儒家经典或引用典故的学术性、文学性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固定为:特指上古时期圣王(舜、禹)使三苗部落归顺臣服的历史事件及其所体现的德政教化思想。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格苗”是一个源自《尚书》的典故词汇,其含义与古代边民臣服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源与典故
    出自《尚书·大禹谟》记载:“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描述大禹以文德感化三苗部落,而非武力征伐,最终使其主动归顺。后孔安国注疏提到“讨而不服,不讨自来”,强调德政的感召力。

  2. 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指边远部族(如三苗)因受德政教化而臣服。三苗居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属荒服之地,距中原都城两千五百里。
    • 引申义:后泛指边疆民族归顺,如严复《主客平议》中“格苗贡雉”即用此典,喻指国家强盛时边民主动臣服的盛况。
  3. 构词解析

    • 格:古义为“至、来”,此处指归顺;
    • 苗:特指上古三苗族,后扩展为边疆民族代称。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本立超着伧辈乘蜺斥斥赐书盗啼道听滴溜溜递胜递负觝戏动用复合词辅夹告祢勾碍关内坏裳为裤笺述谏谕交军加压节短韵长锦柏精莹羁魄即是枯寒列石缕续门闾望免除处罚黾窟评卷辟謡蹊迳旗开得胜鳅海牣充柔慈乳饧撒娇卖俏设醮圣辉生心神兽门时光噬吞双凤淑圣死服丝竹酸齑苏气题书违抑无节弦徽贤望谢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