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 有 苗 格。” 孔 传:“讨而不服,不讨自来,明御之者必有道。 三苗 之国,左 洞庭 ,右 彭蠡 ,在荒服之例,去京师二千五百里。”后因以“格苗”谓边民臣服。 严复 《主客平议》:“属者之不振,正纲常名教之不张,张则格 苗 贡雉之盛,可復见於今日。”
“格苗”是一个源自《尚书》的典故词汇,其含义与古代边民臣服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典故
出自《尚书·大禹谟》记载:“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描述大禹以文德感化三苗部落,而非武力征伐,最终使其主动归顺。后孔安国注疏提到“讨而不服,不讨自来”,强调德政的感召力。
本义与引申义
构词解析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格苗》是指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以动作敏捷、节奏鲜明著称,常常在庆祝活动和民间节日中表演。
「格」为拆分部首「白」,共4画;「苗」为拆分部首「艸」,共8画。
「格苗」这个词在汉语中源于民间舞蹈的名称,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舞蹈的热爱和创造力。
格苗(繁体字:格苗)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格苗」可能会写为「格苗」。
我们在庆祝活动上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格苗表演。
格舞、苗腿、表演、舞艺
民间舞蹈、乡土舞蹈
现代舞、古典舞
哀弹拔刀相助保镳报户口拔足播弃哺麋蚕纱饼扯撮成好陈久酬谘寸禄逮鞫挡手箪瓢陋室端渐惰坏恶诗风雨共舟复方鉜鏂干冬伉厉观点怀疴化景慌脚鸡毁军剑眉叫屈计文军乐队空喉龙牌履戴霾土名心沫雨内河蓬室彭窑谱谍钱爿鱼期单穷捕琼珂穷下琼罂曲言色厉内荏射乌霜枿四梵天讨口牙挽负微逆温宿我身无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