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畋的意思、蒐畋的详细解释
蒐畋的解释
狩猎。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蒐畋,则乐失兽而得士,识弛网而悦远。” 唐 元稹 《酬乐天游西湖》诗:“问俗烦江界,蒐畋想 渭 津。” 清 顾炎武 《雒阳》诗:“文轨同王朔,蒐畋会卜征。”
词语分解
- 蒐的解释 蒐 ō 同“搜”①。 即“茜草”。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畋的解释 畋 á 打猎。 古同“佃”,耕种。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蒐畋(sōu tián)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蒐”和“畋”两个单字组成,均与狩猎活动相关,常用于指代古代帝王或贵族的田猎行为,兼具军事演练与礼仪性质。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及用法:
一、单字释义
-
蒐(sōu)
- 本义:指春季狩猎。《说文解字》释为“春猎为蒐”,强调以围捕方式猎取禽兽。
- 引申义:
- 聚集:如“蒐集”指收集、搜罗(《左传·成公十六年》:“蒐乘补卒”)。
- 检阅军队:古代借狩猎活动演练兵阵(《穀梁传·昭公八年》:“蒐于红”)。
-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
畋(tián)
- 本义:通“田”,指打猎。《尔雅·释天》载:“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其中“畋”泛指四季狩猎。
- 引申义:
- 耕种:与“田”互通,如“畋渔”即耕田捕鱼(《尚书·多方》:“畋尔田”)。
- 来源:《尔雅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二、复合词“蒐畋”的释义
蒐畋合并后特指有组织的狩猎活动,常见于描述古代礼仪性田猎,具有以下特征:
- 军事训练性质:
古代帝王通过蒐畋演练阵法、检阅军队。如《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来源:《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 礼仪规范:
需遵循时节与礼制,如《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四季狩猎的不同名称与规则,春季“蒐田”以选拔车徒。
来源:《周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 生态保护意识:
古人强调“不麛不卵”(不杀幼兽、不取鸟卵),体现可持续狩猎理念(《礼记·曲礼下》)。
来源:《礼记译解》王文锦译解,中华书局。
三、文化内涵与演变
- 政治象征:蒐畋是王权展示的场合,如唐代皇帝狩猎兼具娱乐与震慑边疆的功能(《新唐书·礼乐志》)。
- 文学意象:诗词中常以“蒐畋”渲染皇家气派,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
- 现代转义:当代汉语中“蒐”多作“搜集”用(如“蒐罗史料”),“畋”已罕用,复合词“蒐畋”仅存于古籍研究。
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 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
- 司马相如《上林赋》,收录于《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以上来源为权威学术出版物,链接因平台限制未提供,读者可通过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蒐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1.基本含义
“蒐畋”由“蒐”和“畋”组成,字面意思为狩猎,特指古代君主或贵族进行的田猎活动。其中:
- 蒐(sōu):本义为茜草(一种可染色的植物),后引申为春季狩猎,强调搜寻猎物的行为。
- 畋(tián):指打猎或耕种,此处取“猎取”之意。
2.词义扩展
在古代文献中,“蒐畋”不仅指具体狩猎行为,还被赋予政治和军事象征意义,如:
- 象征君主通过狩猎检阅军队、训练士兵(如《左传》中“蒐乘补卒,秣马利兵”);
- 引申为追求目标或野心,如成语用法中表示“搜寻猎物”的隐喻义。
3.古籍用例
- 晋代葛洪《抱朴子》:“蒐畋,则乐失兽而得士”;
- 唐代元稹诗句:“蒐畋想渭津”;
- 清代顾炎武《雒阳》:“蒐畋会卜征”。
4.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中,“蒐畋”已较少使用,多作为古语词或文学典故出现,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狩猎或追求目标的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蒐”和“畋”的单独释义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傲易碑壠闭市不相违背车丞相承包侈口赤灵符齿牙爲祸黜妇打抹挡口怛突鹅氄法定代表人防御机制笵埴蜚翼封邑傅粉何郎富贵逼人俛拾仰取甘麮攻剖宫人草功行勾头管总骇涛豪贾猾长汇寄浑愣监仓贱俘缣墨金衣寇令跨步电压厘革面折庭争跑马占荒衾褥赛鬪杀省申断爽惑双南金秫秸述造台格陶令秫通背拳同语诿弃问结五老芜荑晓旨谢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