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的意思、树德的详细解释
树德的解释
[establish one's virtue] 树立美德
详细解释
施行德政;立德。 汉 刘向 《说苑·至公》:“ 孔子 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唐 白居易 《养竹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参见“ 树德务滋 ”。
词语分解
- 树的解释 树 (樹) ù 木本植物的通称:树木。树林。树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种植,培育:树艺(“艺”,种植)。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 立,建立:树立。树敌。 量词,相当于“株”、“棵”:一树梅花。
-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专业解析
"树德"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树立德行、培养品德。它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建立和彰显高尚的道德情操。具体解析如下: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树: 本义为种植、栽种(如树木),引申为建立、树立、培养。在这里取其引申义,指主动地建立、培育某种事物。
- 德: 指道德、品行、恩惠、善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
- 树德: 将两个字组合起来,其核心意思就是建立高尚的品德、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施行善行以彰显美德。它不仅仅指内心拥有道德观念,更强调将这种道德观念外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使之得以确立和彰显。
-
深层内涵与应用:
- 主动实践性: “树德”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道德实践过程。它不是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而是主动地去培养、建立和展现美德。
- 长期性与培养性: 如同树木需要时间生长一样,“树德”也意味着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修养、磨练和积累。
- 目标与影响: “树德”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身品德的完善与提升。同时,树立良好的德行也能起到教化他人、影响社会的积极作用(如“树德务滋”)。
- 与“立德”的关联: “树德”与另一个常见词“立德”意思非常接近,都指树立德行。两者常可互换使用,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
典籍与文化渊源:
- 该词源远流长,常见于古代典籍。最著名的出处是《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这句话的意思是:树立德行,务必(使其)不断增长;清除邪恶,务必(将其)从根本上铲除。这充分体现了“树德”所包含的积极建立、持续培养美德的含义。此典故深刻影响了后世对道德建设的理解《尚书·周书·泰誓》。
- 在《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也有体现,强调统治者或君子应通过自身行为树立道德典范。
“树德”意指主动地建立、培养和彰显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善行。它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认知,强调通过持续实践来确立美德,是一个体现中华文化重视道德修养与实践的核心词汇。其经典出处《尚书》中的“树德务滋”更是精炼地概括了其追求美德不断增长的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树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树德”指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核心包含两方面:
- 个人层面:追求高尚品德,如正直、仁爱、诚信等;
- 社会层面:践行德政,以道德准则影响他人或治理社会。
二、深层解析
- 词源构成:
- “树”意为种植、建立,象征主动培育(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德”指顺应自然规律与人性本善的道德准则。
- 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的体现,如《说苑·至公》记载孔子言:“善为吏者树德”,强调为政者需以德立身;
- 白居易《养竹记》以竹喻德:“竹本固,固以树德”,比喻道德根基的稳固性。
三、应用场景
- 教育领域:如成都树德中学以“树德树人”为办学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 自我修养:用于勉励个人修身立德,如“自谦行德,自觉靠德”(出自《树德造句》示例);
- 社会治理:古代指施行德政,现代可引申为以道德规范推动社会和谐。
四、近义与延伸
- 近义词:立德、修德、建德
- 反义词:败德、失德
(参考来源:)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教育案例,可查阅《说苑》《养竹记》或树德中学校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败行不嗄不了格钞虏重光累洽怆然泪下麤恶催徵丹曦丢心恩波番匠骨咄禄哈哄哄荒疏浑然一体剪接脚价矫思臼头深目枯肆劣下流从挛圈路符买空仓贸贸觅便糜草默塞年登花甲盼盼璞玉浑金嵌缝迁业青皇秦人洞穷诘奇谭痊差权命缺裾群轻折轴软绊入户麝父士官手将悚恧素蘂唐环瘫痪透镜抟国微芹五裁屋溜小妮子小时节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