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匡勑 ”。
“匡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基本释义
拼音为kuāng chì,意为“见‘匡勑’”()。其中“匡”有纠正、辅助之意,“勑”同“敕”,指告诫、命令,因此“匡敕”可理解为纠正并告诫 或整顿命令。
文献用例
明代刘宗周的诗句“是用鲜覆败,危途自匡敕”()中,“匡敕”用于描述在危险境遇中自我规诫或整饬的行为,体现其语境中的动态含义。
结构分析
相关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文言文研究中。若需进一步了解“匡勑”的详细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匡敕(kuāng chì)是一个古代汉字词汇,含义是纠正、修正皇帝的谕令或诏书。
匡敕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匚和曰。其中,匚部表示"匡正",曰部表示"说话"。
匡敕的总笔画数为12画,其中匚部3画,曰部9画。
匡敕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夬》篇中,后来被引申为纠正皇帝诏书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匡敕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但匡敕的基本形状保持一致。古代汉字的字形更加繁复,加上独特的笔画顺序和结构。这些变化主要出现在细节和连笔的方式上。
1. 皇帝听到臣子的建议后,下达匡敕,纠正了之前的错误。
2. 大臣向皇帝上书,请求匡敕,以改善国家政策。
1. 匡正(kuāng zhèng):纠正、改正
2. 敕书(chì shū):皇帝的诏书、谕旨
3. 敕令(chì lìng):皇帝下发的命令、法令
纠正、改正、更正、更改
批示、指示、答复、回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