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麰麦的意思、麰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麰麦的解释

大麦。《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孰矣。” 赵岐 注:“麰麦,大麦也。”亦泛指麦。《梁书·元帝纪》:“麰麦两穗,出於 南平 之邦。” 宋 曾巩 《喜晴》诗:“眼明意豁万事快,预喜来年麰麦丰。”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三:“岁漕五等,曰正兑,米入京仓……曰麰麦,入京仓,供内府之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麰麦(拼音:móu mài)是汉语中对大麦的古称,特指禾本科大麦属的粮食作物。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核心释义

麰麦即大麦(Hordeum vulgare L.),古代亦称“牟麦”。该词由“麰”(专指大麦)与“麦”(谷物统称)复合而成,见于先秦文献。如《孟子·告子上》载:“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 此处的“麰麦”明确指代大麦,强调其作为主要农作物的地位。

二、历史与文献溯源

  1. 字源考据

    • 麰:《说文解字·麦部》释:“麰,来麰,麦也。” “来”指小麦,“麰”专指大麦,二者并称代表古代麦类作物。
    • 文献用例:汉代《广雅·释草》记:“大麦,麰也。” 明代《本草纲目·谷部》进一步区分:“大麦一名麰麦,壳与稃粘连未脱者称‘牟麦’,脱壳者为‘大麦’。”
  2. 农学与文化意义

    麰麦因耐寒旱、生长周期短,在古代北方广泛种植。《诗经·周颂·思文》中“贻我来麰”即反映周代麦作传入中原的历史。其籽粒可制饴糖、酿酒(如啤酒),秸秆为牲畜饲料,兼具粮食与经济价值。

三、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现代汉语以“大麦”为通用词,“麰麦”仅存于古籍研究与特定方言。但在考释先秦至汉代文献时,仍需沿用古称以符合历史语境。


参考文献

  1. 《孟子·告子上》(战国)
  2.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3. 《广雅·释草》(三国魏·张揖)
  4. 《本草纲目·谷部》(明·李时珍)

网络扩展解释

“麰麦”是古代对大麦的别称,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文献记载及植物学特征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麰麦即大麦,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经集注》及陶弘景均用此名,明代《纲目》中又称“牟麦”,二者实为同一作物在不同文献中的异名。

  2. 植物特征
    大麦植株高60-100厘米,秆直立无毛,叶鞘具弯曲叶耳,果实可食用或作饲料。其变种包含有稃大麦(带壳)和裸大麦(穬麦,如青稞),后者成熟时籽粒易与稃壳分离。

  3. 文献记载

    • 《广雅》称大麦为“麰”,《医林纂要》则记别名“饭麦”“赤膊麦”;
    • 北魏《齐民要术》、明代《天工开物》等农书提及穬麦(裸大麦)与大麦的品种差异,说明古代已对麦类细分。

注意:需区分“麰麦”与“稆麦”(野生麦,读lǚ mài),二者名称相似但指代不同作物。

别人正在浏览...

板弱悲鸣避穽入坑碧牙西不是味儿醇醪绰异打狗看主点定都威仪繁弦急管粉面更履顾锡还泞黄童火绒草户竈角仙积牍节俭倨傲举大事连更彻夜留处蛮查麪糊桶南柯蚁闹魔内州怒华派性派司千峰万壑乾曜妻梅子鹤秦珠岨崄日旰不食日久天长柔风侁仕收敛书童黍雪私邪汤茗叹赏田夫铁峡同案分离湾泊洼田五魁五雀六燕无声琴戊申録宪曹闲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