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官员除俸禄外,又给食料、厨料等(折成钱钞谓之料钱),二者合称“俸料”。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 泚 ( 朱泚 )以国家府库之殷,重赏应在京城公卿家属。皆月给俸料,以安其心。”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汰侈》:“ 王起 富於文学,而理家无法,俸料入门,即为僕妾所有。”《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令羣臣居丧被詔起復者,须卒哭朝謁,其俸料自詔下日给之。”
俸料是中国古代官吏薪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官员任职期间获得的俸钱与实物补贴的总称。该词由“俸”与“料”二字构成:“俸”即俸禄,是官员的固定薪金;“料”则包含日常所需的食物、衣料、燃料等生活物资,唐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折算钱币的津贴形式。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俸料”在唐代形成完整体系,包含月俸、食料、杂用、职田等四大类。其中“月俸”为货币形式,“食料”包含米粮肉类,“杂用”涵盖笔墨纸张等办公消耗品,“职田”则是按品级分配的耕地收益。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官员俸料构成中“添支钱”占重要比例,用于补贴特定职务的额外开支。
这一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俸料逐渐简化为“俸银”与“禄米”两个主体部分。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特别指出,明代官员俸料标准较前朝大幅降低,导致“官卑俸薄”现象普遍存在。现代学者黄惠贤在《中国俸禄制度史》中强调,俸料制度不仅反映古代官僚体系的经济基础,更是研究社会阶层分配的重要依据。
“俸料”是唐宋时期官员薪酬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俸料是官员除基本俸禄(如钱、粮)外,额外获得的实物补贴,主要包括食料(食物原料)和厨料(厨房用品)。这些实物通常折合成钱钞发放,称为料钱,与俸禄合称“俸料”。
唐代赵元一《奉天录》记载,朱泚为笼络人心,对官员家属“皆月给俸料”,体现了俸料的政治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古代经济史相关研究或《奉天录》《续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爱才好士闇钝巴劫波斯胡草包长彴嗤鄙棰杀出下出言村戏戴山鳌懛子挡木打通关斗侃斗盆逗晓多义词都柱二竪烽斾风情奋威佛口蛇心缹粥隔落花把势花儿家蚕吏兵立春领表临临刘项龙虎气卤桶溟沐民庭清玩轻艳琼峰弃堂帐势必石抹説城束心树义隋苑俗靡滔滔滚滚他杀同好铜青通儒餧食文象五经笥县丞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