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时节的意思、时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时节的解释

(1) [season]∶季节;时令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2) 又如:清明时节;秋收时节

(3) [time]∶时候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详细解释

(1).四时的节日。《吕氏春秋·尊师》:“敬祭之术,时节为务。” 高诱 注:“四时之节。” 宋 欧阳修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诗:“时节同 荆 俗,民风载 楚 謡。”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这院中名妓……每遇时节,便做盛会。”

(2).节令;季节。《管子·君臣下》:“故能饰大义,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明君之道。” 宋 杨万里 《黄6*菊》诗:“比他红紫开差晚,时节来时毕竟开。” 杨朔 《海市》:“桃花时节,也是万物繁生的时节。”

(3).合时而有节律。《国语·晋语八》:“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而邇不迁。” 韦昭 注:“作之有时,动之有序。”《汉书·魏相传》:“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

(4).时光;时候。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朱子语类》卷六九:“那时节无可做,只得恐惧。” 郭小川 《正当山青水绿花开时》诗:“这时节,在睡梦中都遇见动人场景、奋发雄姿。”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时节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时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释,综合各类文献来源归纳如下:

一、基本词义

  1. 季节与时令
    指自然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时间划分,如春、夏、秋、冬四季,或二十四节气中的特定节令。例如: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此处“时节”指春季的时令。
    • 清明、秋收等特定时间段也被称为“时节”。
  2. 时间或时候
    泛指某一具体的时间节点或阶段。例如:

    •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指重逢的特定时刻。
    • 现代用法如“农忙时节”,强调农事活动集中的时间段。

二、历史与文化的延伸含义

  1. 四时八节
    源自古代农历对时间的划分,将一年分为“四时”(春、夏、秋、冬)和“八节”(立春、春分等八个节气),统称“时节”。这种划分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2. 节庆与祭祀
    古代文献如《吕氏春秋》提到“时节为务”,指四时中的祭祀活动,说明“时节”也关联传统礼仪和民俗。


三、文学与修辞用法

  1. 拟人化表达
    如“好雨知时节”,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感知能力,增强诗意。
  2. 象征时光流转
    常通过季节更迭暗喻人生际遇,如“时节来时毕竟开”(杨万里《黄菊》),借花开时节表达对时机的思考。

四、现代应用场景


“时节”既承载自然规律的时间划分(季节、节气),又蕴含人文情感(时光、际遇),是汉语中兼具实用与诗意的词汇。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诗词赏析,可参考《管子·君臣下》、杜甫诗作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时节的意思

时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常常用来表示时间的阶段或季节的更替。

拆分部首和笔画

时节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日”字的“日”部,右边是“旦”字的“旦”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0。

来源

时节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秦风·时世》:“时世不至,乱靡有咎。”在古代汉语中,时指的是天空的日晷,节指的是阳光所照射到的地方。通过时节,人们可以感知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繁体

时节的繁体字为「時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时节的写法为「時節」。其中,“时”字采用彳形旁作为部首,表示时间的流逝,而“节”字采用竹字旁作为部首,表示阳光的投射。

例句

1.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时节,花朵绽放,万物复苏。

2. 夏天是一个炎热的时节,阳光强烈,人们喜欢到海滩去游泳。

3.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时节,收获的喜悦充满了田野。

4.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时节,大地被冰雪覆盖,人们穿上厚厚的衣服保暖。

组词

1. 春时:指春季的时候。

2. 时代:表示某个历史时期。

3. 时光:表示时间的流逝。

4. 安时:指依照规定的时间。

近义词

季节、日期、时候、时期

反义词

长久、永恒、常年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