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硁执的意思、硁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硁执的解释

犹固执。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忧危竑议后纪》:“岂可硜执小节,先求休致,反使奸计得肆,成何政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硁执(kēng zhí)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硁”与“执”组合而成,形容人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性格或行为。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一、字义溯源

  1. 硁(kēng)

    本义为敲击石头的声音(《说文解字·石部》),引申为固执、浅薄而顽固之意。如《论语·子路》载孔子言:“硁硁然小人哉!”朱熹注:“硁硁,小石之坚确者”,喻指见识浅却固执己见。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论语集注》(朱熹)。

  2. 执(zhí)

    原意为“持握”,后衍生出坚持、固执之义(《康熙字典·手部》)。如《尚书·大禹谟》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处“执”含坚守之意,但过度则为偏执。

    来源:《康熙字典》、《尚书正义》(孔颖达)。


二、词义解析

“硁执”融合二字含义,特指:


三、典籍例证

  1. 《论语·宪问》:

    “鄙哉硁硁乎!”形容浅陋固执之态,后衍生为“硁执”的语义基础。

  2. 《清史稿·汤斌传》:

    “然性过硁执,每与廷议不合”,指其性格过于刚硬固执,难融众议。


四、近义辨析


五、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今多见于文史研究或批判性语境,如评析历史人物性格(例:“他硁执于旧制,终致改革失败”)。日常表达中,“固执”“迂腐”更为常用。

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4. 《二十四史全译·明史/清史稿》(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硁执”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硁执(拼音:kēng zhí)指固执,形容人坚持己见、不易变通的态度。该词由“硁”和“执”组成:

二、出处与例句

该词可见于明代文献,如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后纪》中记载:“岂可硜执小节,先求休致,反使奸计得肆,成何政体!”。此处“硁执”强调因拘泥于次要细节而忽略大局的固执态度。

三、综合解析

  1. 词义特点:含贬义,多用于批评过度坚持而不懂变通的行为。
  2. 近义词:固执、拘泥、顽固。
  3. 反义词:灵活、通达、圆融。

四、使用建议

该词属于书面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中。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口语中可用“死板”“一根筋”等更通俗的词汇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硁”或“执”的单独释义,可参考汉字工具书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保安语贲若避瓜防李冰簟逼身不亏残败柴桑令插言成方澄浊冲孔二竖方域分田攻剖搆祸骨剌剌还兵滈池花篮黄麻紫书胡哨弧矢见爱降骨缄音节献金龟子耤田就亲髋髀兰亭序淋踢马昭末策谋划鲵鰌驽蹄炰鳖脍鲤剽悍飘沐取精用弘任兴撒和深切识韩诗疏爽儁水貂水状元索喜探案图王尪卒温疾仙阁小男妇女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