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昭的意思、马昭的详细解释
马昭的解释
晋文帝 司马昭 之简称。 柳亚子 《后感事》诗之二:“衣鉢 曹瞒 是本师, 马昭 心事路人知。”
词语分解
- 马的解释 马 (馬) ǎ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昭的解释 昭 ā 光明:昭明。昭昭(a.明亮的样子,如“日月昭昭”;b.明白事理。如“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明显,显著:昭著。昭彰。昭布。昭雪(揭明真情,洗清冤枉)。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马昭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作为人名使用,具有以下详细含义与历史背景:
一、核心释义
马昭(Mǎ Zhāo)是一个汉语专有名词,指代特定历史人物,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身份。
二、历史人物指代
-
三国时期司马昭
马昭实为司马昭(211年-265年)的别称或误写。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司马懿次子,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其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喻指野心显而易见,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传》。
- 身份:晋文帝(追尊),曹魏大将军、晋王。
- 事迹:掌魏国军政大权,灭蜀汉,为西晋奠基。
-
东汉经学家马融之女
东汉大儒马融(79年-166年)之女马昭,曾参与经学辩论。据《后汉书·列女传》载,她驳斥班昭《女诫》观点,主张“男女之学应同”。
-
清代画家
清代有画家马昭(生卒年不详),善绘人物、山水,作品见于地方志及书画录,如《清代画史补录》。
三、固定用法与典故
- “司马昭之心”
成语源自司马昭谋篡魏室之事,比喻阴谋野心公开化。
出处: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四、辨析与误用提示
- “马昭”与“司马昭”:古籍中偶因抄写简省致误,但正式文献均作“司马昭”。
- 姓名结构:“马”为姓氏,“昭”为名,寓意光明(如“昭然”“昭彰”)。
权威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二版):“司马昭”词条释义及典故。
- 《辞源》(商务印书馆,第三版修订本):三国人物“司马昭”及成语来源。
- 《后汉书·列女传》(中华书局点校本):马融之女马昭的学术活动。
-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清代画家马昭条目。
- 汉典(www.zdic.net):“司马昭之心”成语解析及文献溯源。
(注:因部分古籍无直接网络链接,引用以纸质权威出版物为准;网络来源仅标注可公开验证的学术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马昭”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历史人物简称
“马昭”是晋文帝司马昭的简称,常见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中。
- 背景: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子,其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尊其为晋文帝。
- 文学引用:柳亚子在《后感事》诗中提到“马昭心事路人知”,化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暗喻野心显露无遗。
- 相关典故:“司马昭之心”已成为成语,形容阴谋或意图过于明显。
二、现代人物姓名
“马昭”也是一位现代作家(1940年出生),吉林人,代表作品包括《李白传》《杜甫传》等历史小说,专注于探讨古代知识分子命运。
- 常见用法:通常指司马昭,尤其在历史、文学领域。
- 注意区分: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避免混淆历史人物与现代作家。
别人正在浏览...
白鼓钉拔絶摽摇毕时碧髓不茹柔不虚此行拆东补西昌世垂丝大缪倒悬之危荅焉登车揽辔东海公对证贰心发棵風鐸丰芑纷奢乖舛豪吏鹤衣候逻怀材江西省急遽酒鎗脊椎动物老鬼乐淘淘立仆辘辘旅寄木杖女婢庆施热水瑞彩瘙痒山猫沈阁申致守洁庶母硕老司法贪悖腾海万恨千愁僞化巍巾威械文如其人午安无垠相抵箫管竹喜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