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冰簟的意思、冰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冰簟的解释

凉席。 唐 李商隐 《可叹》诗:“冰簟且眠金鏤枕,琼筵不醉玉交杯。” 明 杨珽 《龙膏记·酬咏》:“一阵阵悲风凄惋,冰簟与冰肌并彻。堪怜的楚楚冰心,玉骨与玉枕俱寒。怕听的沉沉玉漏。” 清 方文 《寄怀汤季云》诗:“疎帘静捲三山雨,冰簟香分四梦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冰簟(bīng diàn)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清凉的竹席,常用于古典诗文中描绘夏夜或表达清冷意境。以下从形、音、义及文学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解析

    • 本义为水凝结成的固体,引申为寒冷、清凉之意。此处作形容词,修饰“簟”,强调席子的冰凉触感。
    • 形声字,从竹、覃声。《说文解字》释为“竹席”。竹篾编织的席子,因竹材导热性佳,卧之生凉,故称“冰簟”。

      来源:《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


二、文学意象与用法

“冰簟”多见于唐宋诗词,承载两层意境:

  1. 夏夜消暑之物

    如李商隐《可叹》中“冰簟且眠金镂枕”,以冰簟、玉枕并提,渲染闺阁夏夜的清凉陈设。

  2. 孤寂凄清之景

    温庭筠《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借冰簟的冷感衬托女子秋夜的孤眠无眠,强化寂寥氛围。

    来源:《全唐诗》及古典文学评注


三、权威词典释义


四、文化关联

“冰簟”属中国传统消暑器物,与“玉枕”“纱橱”等并提,反映古人利用天然材料应对炎热的智慧。其文学化用亦体现汉语“以物托情”的审美传统,赋予日常器物以诗意美感。

来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


“冰簟”是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的古典词汇,其释义根植于字源、固化于诗境,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意象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冰簟”是一个汉语词汇,多用于古典文学或诗词中,由“冰”和“簟”两字组成:

  1. 冰(bīng)
    指水凝结成的固体,引申为“寒冷、清凉”之意,常用于形容温度低或触感凉爽的事物。

  2. 簟(diàn)
    原指竹席,后泛指编织精美的席子,尤其夏季使用的凉席。例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玉簟”即指竹席。

组合含义
“冰簟”字面意为“冰凉的竹席”,多用于描写夏夜或秋日席子的清凉感,常与孤寂、清冷的意境结合。如唐代李商隐《可叹》中“冰簟且眠金镂枕”,或温庭筠《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均通过“冰簟”营造幽静、凄清的氛围。

使用场景
该词属文学化表达,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诗文或仿古创作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百支支苞育贝加尔湖不价不悆侧视驰辞冲账愁云存心呆呆挣挣大教堂打扇东夏飞炼凤歌鸾舞凤头负宠甘露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海筹黄琮皇流化钱会刊回远鬋发骄骜椒瘴假署积过疾耗襟素练究辽川陵官渌渌苗子冥乡摹绘漰沛品秩鉟销乾村沙轻身殉义山厨苫眼铺眉设身释兵市税兽烟贴兑脱輹顽皮贼骨弯曲无媒相士啸叹谐诨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