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竖的意思、二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竖的解释

[two children;the evil spirits responsible for illness] 两个小孩,后以称病魔

公梦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左传·成公十年》

详细解释

亦作“ 二竪 ”。 1.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后用以称病魔。 晋 葛洪 《抱朴子·贵贤》:“二竪之疾既据而募良医,栋橈之祸已集而思谋夫,何异乎火起乃穿井,觉飢而占田哉!” 明 郑若庸 《玉玦记·索命》:“ 伯有 今为厉,二竖还乘衅。” 刘开扬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原始》:“时余方为二竪所苦,以卷帙浩繁,力难胜任,拜辞之餘,乃督以兹事。”

(2).指危害******的奸佞小人。 唐 张说之 《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协心五朝,戡勦二竪,奋飞比落,推戴 中宗 。”《宋史·徐侨传》:“今女謁,阉宦相为囊橐,诞为二竖,以处国膏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竖

一、本义溯源

“二竖”典出《左传·成公十年》,指代病魔。据载,晋景公病重,梦见体内有两个孩童(竖子)躲避医缓诊治,称“居肓之上,膏之下”,致使医者无法施救。后以“二竖”喻指难以祛除的疾病根源。此典故奠定了该词的文化内核,凸显古人将疾病拟人化的哲学思维。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疾病代称

    文言中“二竖”直接指代疾病,尤指顽固病症。如《汉语大词典》释为“病魔”,清代章炳麟《致冯自由书》亦用“二竖相缠”形容久病不愈。

  2. 成语化表达

    衍生出“二竖为虐”(形容疾病折磨)、“膏肓二竖”(指病入膏肓)等固定搭配,常见于传统医学文献与文学创作。如《张氏医通》载:“若膏肓二竖,非灸不除。”

三、文化意蕴

该词浓缩中医“病邪入体”的病理观,反映古代对疾病的具象化认知。其文学性使其成为文人隐喻厄运的符号,如苏轼诗中“二竖行逡巡”暗喻仕途困顿。现代汉语中虽少用,但仍存于中医典籍研究与历史文本解读中。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二竖”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二竖”指代病魔,源自《左传·成公十年》中晋景公的梦境。故事中,晋景公梦见疾病化为两个孩童(“竖子”),藏匿于“肓之上,膏之下”,导致良医无法治愈,最终不治而亡。后以“二竖”比喻难以治愈的疾病或病痛。

出处与典故

其他解释与用法

  1. 字形与发音:拼音为“èr shù”,繁体写作“二竪”。
  2. 现代延伸:少数资料提到“二竖”可形容“直立之物”(如两根竖立的柱子),但此用法较少见,且与主流典故无关。

相关成语

“二竖”的核心含义源于《左传》典故,专指病魔,多用于文学或婉转表达疾病。需注意其与“竖直物体”的引申义区别较大,日常使用中建议以典故本义为主。

别人正在浏览...

安顺抱节抱卵壁里安柱兵质不可乡迩惨怛秤钩冲塞崇衷辞绝殚技得意洋洋雕体钉铛断织之诫厄台方谨纺线娘风后附攀讣纸贡款龟纽寒苞横下心疆陇僭叛羯磨叽叽恐恐口具口栈癞虾蟆老身长子理茬儿鹿迒判然不同辟聘碁客趋职桡桃赡用折俎十二巫峰女史话拾栌水葱疏亮説喜讼直腾节提僈亭轩旺健危迫危崄先唱险危惜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