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瓜防李的意思、避瓜防李的详细解释
避瓜防李的解释
见“ 避李嫌瓜 ”。
词语分解
- 避的解释 避 ì 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躲就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李的解释 李 ǐ 落叶小乔木,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可食:李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投桃报李。李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李不言,下自
专业解析
“避瓜防李”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现规范表述为“瓜田李下”或“避嫌守礼”,其核心含义指主动避开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或行为,以保持自身清白。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成语释义
-
字面来源
典出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引申义
指在可能引发误会的场合中,主动规避行为,避免卷入是非或招致猜忌,体现自律与处世智慧。
二、使用场景与示例
- 适用语境:
- 形容公务人员回避利益冲突(如亲属任职审核);
- 社交中避免单独相处引发绯闻(如异性同事避嫌);
- 学术研究保持数据独立性(如回避合作方资助的课题评审)。
- 例句:
他主动退出项目招标评审,只因亲属参与竞标,此举实为避瓜防李。
三、权威典籍引用
-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君子行》(南朝·郭茂倩编)
原始出处,奠定成语伦理内涵。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叔嫂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
《北史·袁聿修传》(唐·李延寿撰)
记载北魏官员袁聿修拒收友人赠绢,称:“瓜田李下,古人所慎。”体现清廉自守。
-
《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
释义:“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或行为,需主动避嫌。”
四、同源成语辨析
- “瓜田李下”:侧重描述易招嫌疑的客观环境。
- “避瓜防李”:强调主观规避行为的主动性,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文。
- “李下瓜田”:与“瓜田李下”同义,词序倒装。
五、文化内涵
该成语承载儒家“慎独”思想,倡导:
- 预见性避嫌:防患于未然,不待嫌疑发生;
- 道德自律:以高标准约束言行,维护公信力;
- 处世智慧:减少人际摩擦,保障社会信任机制。
参考资料
-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二,中华书局影印本。
- 李延寿《北史·卷四十七·袁聿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第428页。
网络扩展解释
“避瓜防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ì guā fáng lǐ,表示避免嫌疑。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核心意义:通过主动避嫌来防止他人误解,常用于描述人际交往中谨慎处理关系的行为。
出处与演变
- 来源:出自成语“避李嫌瓜”(或“瓜田李下”),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曹植《君子行》中的“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演变:“避瓜防李”是“避李嫌瓜”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两者含义一致。
用法与示例
-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
- 示例:清代李渔《慎鸾交·赠妓》中:“我和他呵,避瓜防李,终朝相对如宾。”。
相关成语
- 近义词:避李嫌瓜、瓜田李下。
- 关联典故:均以“瓜田”“李下”比喻易引发嫌疑的场合,强调主动避让的重要性。
补充说明
- 成语结构:联合式,中性色彩,属生僻成语。
- 注意:部分非权威资料(如)将其解释为“避免与植物冲突”,可能与实际含义混淆,建议以权威词典为准。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颡百舌儿搬动八玺悲怅便函抃舞鄙佞伯首逋惰肠套叠诚恕成渝铁路尘委充选彫癠斗击豆俎杜陵屋多滥葛恩宽放堂繁念佛座须该淹恒性贺遂皇极虺蹊绘素奬状集成电路芥羽开坼堪布看不起狂狷连环计领衔鳞浪麋芜闹刺儿你贪我爱蟠桃飘舞啓关轻袅袅跂跂秋室热腹筛锣掌号笙歌折准时客诗梦四门学湍流猬起餧人五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