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节日向帝王敬献贡物。 唐 刘禹锡 《贺赦表》:“停藩方节献之礼,以惠疲人;回榷管餘羡之财,以资京邑。”
“节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节献(jié xiàn)指逢节日向帝王敬献贡物的礼仪制度。该词由“节”(节日)和“献”(进献)组成,特指地方官员或藩属在特定节庆时向朝廷进献贡品的行为。
最早见于唐代刘禹锡的《贺赦表》:“停藩方节献之礼,以惠疲人;回榷管餘羡之财,以资京邑。” 文中提到朝廷暂停地方节献制度,以减轻民众负担。这表明“节献”在古代是赋税之外的一种额外贡奉形式。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扩展为成语,解释为“节制欲望并奉献财物以利他人”。但这一含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的引申解读,需注意语境区分。
建议结合具体古籍原文理解该词,避免与现代引申义混淆。
节献是汉字词汇,指根据规定的节日或仪式,进行祭祀或奉献的行为。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艹”和“9”。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大宗伯》:“氏宗伯班献食。”繁体字为「節獻」。
在古时候,节献的汉字写法也有所不同。例如,汉代的《说文解字》将节献写作「兯獻」。另外,秦汉时期还有一种写法是「后獻」,意思是在祭祀的后面进行奉献。
以下是关于节献的例句:
1.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到祖先坟墓前献上节献。
2. 古代的皇帝会在重要的节日进行庙会,进行丰富的节献仪式。
节献的组词可以有:节日、献身、奉献等。
与节献相关的近义词包括:祭祀、祭奠、供奉等。
反义词可以是:收取、索取、搜刮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