耤田的意思、耤田的详细解释
耤田的解释
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之田。 汉 蔡邕 《独断》:“王者耕耤田之别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明史·王锡衮传》:“二月,帝再耕耤田。” 清 方苞 《圣主躬耕耤田颂》:“乃以仲春元辰,躬临耤田,展事先农,秉耒三推,登臺以观,终亩於时。”
词语分解
- 耤的解释 耤 í 帝王亲自耕种(田地):“亲祭先农,耤于千亩之甸。” 租税。 耤 è 古通“藉”,借助:“以躯耤友报仇。” 笔画数:; 部首:耒; 笔顺编号:
- 田的解释 田 á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田野。耕田。 和农业有关的:田家。田园。 古同“畋”,打猎。 古同“佃”,耕作。 姓。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耤田(亦作“藉田”)是中国古代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的礼仪活动,象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具有浓厚的政治与文化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渊源及仪式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耤田指古代天子、诸侯亲耕之田,后泛指帝王举行耕田典礼的田地。其核心含义是“借民力治田”,即帝王通过亲自耕作示范,激励百姓勤于农事。
字形溯源:从“耒”(农耕工具)、“昔”(表音),《说文解字》注:“耤,帝耤千亩也”,强调其与帝王仪典的关联。
二、历史渊源与典制
- 起源:
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载周代天子于孟春“帅三公九卿躬耕帝耤”,祈求五谷丰登。
- 典制化:
- 汉唐定制:汉代设“耤田”于长安南郊,武帝时恢复古礼;唐代扩展为“先农坛祭祀+皇帝亲耕”完整仪式(《唐书·礼乐志》)。
- 明清延续:北京先农坛为明清两代帝王行耤田礼的固定场所,仪式流程载于《明会典》《清史稿》。
三、仪式流程与象征意义
- 亲耕流程:
帝王执耒耜三推三返(往返三次),公卿依次五推、九推,礼毕祭告先农神(南宋《东京梦华录》详述其仪)。
- 文化象征:
- 重农劝耕:以身体力行倡导“农为天下之本”,如清雍正帝称“耤田之礼,所以劝农”。
- 天命合法性:通过仪式强化“君权神授,顺应天时”的统治伦理(《周礼注疏》)。
四、演变与废止
耤田礼延续至清末,1906年清政府废除祀典。今北京先农坛遗址仍存“一亩三分”耤田,为重要历史见证。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 《礼记·月令》(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新唐书·礼乐志》(中华书局)
- 《清史稿·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耤田”是中国古代与农业礼仪相关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1.词义与读音
- 读音:耤田读作jí tián(“耤”音同“集”),在《史记》中写作“籍田”,《汉书》《旧唐书》等作“藉田”,明清后多固定为“耤田”。
- 本义:最初指耕作行为,后引申为借助民力耕种的田地,尤其指井田制中的“公田”部分。
2.历史背景与功能
- 井田制关联:耤田源于西周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周边私田的农户共同耕种,收成归统治者所有,故称“耤田”(即借民力而耕)。
- 礼仪化:周代起,天子、诸侯需亲自参与耤田耕作(如“三推”仪式),象征对农业的重视,后演变为国家祭祀礼仪的一部分。
3.制度演变
- 早期实践:汉代蔡邕《独断》记载,天子、三公、诸侯按等级参与耕作(天子三推犁,诸侯九推等),体现等级制度。
- 后世延续:明清时期,北京先农坛仍保留皇帝亲耕耤田的仪式,如《明史》记载崇祯帝“再耕耤田”,清代方苞亦描述过相关场景。
4.文化意义
- 耤田不仅是经济制度,更是“重农”的政治象征,通过仪式强化统治者与农业、民生的联系,具有教化功能。
总结
耤田本质是古代统治者借助民力耕种的公田,后发展为融合农业经济与礼制的特殊制度。其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相关仪式至今在文化遗产中留有痕迹(如先农坛遗址)。
别人正在浏览...
阿傅崩崩蔽明塞聪不典撤晓赤铜齿召冲激玉次圣邨氓错糅点发迭迭二广蜚鸟尽,良弓藏辅嗣澉浦告愬顾哀官渡涵管呴呴绘写浑箇胡髯虎书检饬金吾鸟锦绣谷近因禁制品拘儜俊味两朝麻朝弭定密司抹骨牌暮齿内销泥饮偏信则暗铺模悄悒气孱切入任人摆布人士山辣少不经事升授势利眼顺附松文纸讬大遐轨仙类崄要小麦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