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柴桑令的意思、柴桑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柴桑令的解释

指 东晋 末隐寓 庐山 西林寺 的 刘遗民 。因其曾为 柴桑 令,故称。 唐 白居易 《宿西林寺》诗:“木落天晴山翠开,爱山骑马入山来,心知不及 柴桑 令,一宿 西林 便却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柴桑令是中国古代行政官职名称,其核心含义需从地理沿革与职官制度两方面解析。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柴桑始设于西汉时期,原为九江郡属县,其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作为长江中游重要枢纽,柴桑在三国时期成为东吴江夏郡治所,至晋代仍为军事重镇。

"令"作为职官称谓,源自秦汉时期的"县令"制度。《汉官六种》明确指出,汉代县级行政区划中,万户以上设"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主管一县民政、司法及赋税。结合二者可证,"柴桑令"即指两汉至魏晋时期柴桑县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辖境内户籍管理、赋役征发及治安维护等政务。

该官职的历史重要性体现在《晋书·地理志》记载中,东晋时期柴桑县隶属江州寻阳郡,作为州郡治所所在地,其行政长官需具备处理复杂军政事务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虽常被称为"柴桑先生",但其实际担任的是邻近的彭泽县令,这一细节在《陶渊明集校笺》中有明确辨析。

网络扩展解释

“柴桑令”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历史人物代称

基本含义:指东晋末隐士刘遗民。因其曾任柴桑(今江西九江)县令,故被后人称为“柴桑令”。刘遗民后弃官隐居庐山,成为佛教净土宗重要人物,常与慧远等名僧交游。

文学引用:唐代白居易在《宿西林寺》诗中提到:“心知不及柴桑令,一宿西林便却回”,以刘遗民的隐逸生活对比自己对山居的短暂流连。


二、引申含义(存争议)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3)提出“柴桑令”为成语,指强制性命令,并称典故源自《晋书·王敦传》中王敦以武力胁迫百姓的记载。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与历史人物的原意混淆,建议谨慎采用。


主流解释以指代刘遗民为主,其核心意象是仕隐转换的文人典范。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晋书》《庐山记》等古籍,或参考白居易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行变炫无穷冰屋不嗄不辱使命擦损跌荡不拘地滚球帝京地螾洞瞩枋政繙閲飞茎分物感感谷货骇鷄犀贿雇僭嫚剑头炊角动量夹杂敬齐廐卒克答扑枯尅烂黄虀类帝梨栗命门脑力耦世彭越嫔妃溥临牵忙千张巧辩青离齐奴物壤隔热呼呼仁勇柔蝡骚忧烧砖申呈圣品沈怨侍曹石留黄树畜水沴硕谋丝行唐装誊写唾脠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