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制造祸乱。《渚宫旧事》卷二引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兮王兮听谗邪,枉杀左右寃 伍奢 ,二允怀恨东奔 吴 ,创讎搆祸破国都。”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浅见之士,方且以败为耻,力欲求胜,以称上心。於是 王韶 搆祸於 熙河 , 章惇 造衅於 梅山 。”
2.致人于祸。 清 顾炎武 《答张稷若书》:“若欲拱手让之,以博高洁之名,则当 莱 人搆祸之日,便宜舍此而去。”
3.遭祸。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未几梨园搆祸,各星散, 竹子 遂匿民间。”
"搆祸"是汉语古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制造祸乱
指主动挑起灾祸或动乱。如《吴越春秋》记载:"创讎搆祸破国都",描述因谗言导致国家动乱。宋代苏轼在奏章中批评军事冒进时,也用"搆祸"指责将领制造边疆冲突。
致人于祸
指将灾祸转嫁他人。清初顾炎武在书信中提及:"莱人搆祸之日",暗喻将责任推卸给无辜者。
遭遇灾祸
此时"搆"通"遘"(gòu),意为遭遇。《诗经·小雅》"我日构祸"即用此意,表达个人遭逢不幸的境遇。
词义演变:本义侧重主动制造祸端(如引汉唐文献),后衍生出被动受害的含义。清代文献中已出现两种用法并存的现象。
注意: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多见于古籍研究。在阅读古典文献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主动制造还是被动承受灾祸。
《搆祸》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挑拨是非,制造麻烦;制造祸患,捣乱他人。”
《搆祸》的部首是“扌”和“示”,其拆分笔画分别是4画和5画。
《搆祸》是由“构”和“祸”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其中,“构”表示搭建、固定的意思,而“祸”表示不幸、灾祸的意思。所以,《搆祸》的意思就是“通过某种手段制造灾祸或不幸”。
《搆祸》的繁体字是「搆禍」。
在古代,可以使用“構”代替“搆”,使用“禍”代替“祸”,所以古时候的写法是「構禍」。
1. 他总是喜欢搆祸,*********众之间的矛盾。 2.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搆祸的结果。
搆敌、搆仇、搆下、搆怨、搆害、搆祸、搆拗、搆纷、搆乱、搆虑等。
挑拨、制造麻烦、捣乱、煽动、散布谣言。
化解、和解、协调、调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