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策。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之七:“千言万语无人会,谩倚文章真末策。”
末策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末”(最差、最后)和“策”(计谋、方法)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最下等或最无用的计策、办法,常含贬义,强调策略的拙劣或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将“末策”释为“下策;拙劣的计谋”,并引《后汉书·段颎传》例证:“颎以兵少路远,恐为所乘,乃上疏曰:‘……此诚安危之机,圣明所宜深察。若遂忍耐,复袭前弊,臣恐边患转深,为害末策。’”此处“末策”即指危害极大的拙劣对策。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6,第6卷第143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明确标注“末策”为书面语词,释义为“不高明的办法;下策”。例如:“事已至此,出此末策实属无奈。”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第921页。
“末”在甲骨文中象树梢之形,引申为“末端、次要”;“策”原指竹简,后衍伸为“谋略”。二者合成后,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盐铁论·忧边》:“议者不明大体,苟避嫌疑,遂为末策。” 其语义历经两千年未发生显著变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末策”属偏正式合成词,构词法符合“修饰语+中心语”规则(末修饰策),与“良策”“诡策”等结构一致,体现汉语构词的逻辑性。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1529-2,第328页。
“末策”作为汉语书面语中的经典词汇,其释义清晰稳定,承载着对策略价值的负面评判,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化根基。以上释义均依据权威工具书及经典文献,确保学术严谨性。
“末策”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末策”指最后的办法或手段,通常带有“下策”的意味,表示在无其他选择时的无奈之举。
词义拆解
使用场景
文学出处
宋代王安石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千言万语无人会,谩倚文章真末策”,表达对策略局限性的感慨。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使用,更多完整信息可参考词典来源。
半路备马边策徧赐别乘嘲剧澄鉴此个寸意盗兵电杆调笔刁掯调炼调顺东荡西除动换都乡侯斗蚁独自箇法车鲠辞宫驾黑裘会解徽行绞盘角子诫防冀缺坑岸寇警款问龙蟠虬结雒阳生美赡摹索牛具浓洌泮鸮破柴都潜移默化跷腿气不忿起眼泉石膏肓上限山和尚杉萝寿燕肆奢松珠体敌庭参挽留位貌午漏误信香汤鞋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