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尅害”。犹残害。 唐 沉亚之 《上九江郑使君书》:“ 乔 死於谗, 陈 死於枉,皆由 武三思 嫉怒於一时之情,致力尅害。”
“克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克害”亦写作“尅害”,意为残害、伤害,指通过压制或暴力手段使他人或事物受损。例如唐代沈亚之在《上九江郑使君书》中提到,武三思因一时嫉恨而“致力尅害”,导致他人被害。
文献来源
最早见于唐代沈亚之的《上九江郑使君书》:“乔死于谗,陈死于枉,皆由武三思嫉怒于一时之情,致力尅害。”
此处“尅害”指因私愤而残害他人,带有明显贬义。
语义关联
与“刻害”相近,均含“刻意伤害”之意。多用于描述权力斗争、人际关系中的恶意行为。
该词属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常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语境(如命理学中的“五行相克”)。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例如:“命理中的‘克害’指属性相冲,而非实际伤害。”
更多用例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文学作品。以上释义综合自权威古籍注释及词典。
克害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汇,其中,“克”和“害”分别为拆分部首和笔画。
“克”的拆分部首是“儿”,总共有七笔画;而“害”的拆分部首是“宀”,总共有宀四笔画。
“克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其中,“克”意为战胜、克制,而“害”则表示伤害、害处。
在繁体字中,“克害”仍然保留原字形,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克”字的写法为一横,中间竖折,称为“克底”,再画一个斜扛,表示一种刚强有力的形象。而“害”字的写法则类似于现代的扁字形,上面加上“宀”,象征屋顶。
以下是一些关于“克害”的例句:
1. 我们应该努力克害自己的懒惰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克害。
3. 这种草药可以克害细菌感染。
除了“克害”之外,还有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可以进行比较:
1. 近义词:战胜、压制。
2. 反义词:容忍、保护。
通过使用这些词汇,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的准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