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昏繆 ”。1.糊涂乖谬;荒谬。《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宣王 称疾困篤…… 胜 不能觉” 裴松之 注引《魏末传》:“ 宣王 乃復阳为昏谬,曰:‘君方到 并州 ,努力自爱!’错乱其辞,状如荒语。”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郑清之》:“ 赵崇雋 上书歷陈其昏繆贪污之过,亦解綬而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现查知该参将所请练兵百名,其中即多係领有富有票者,实堪骇异。似此昏谬粗率,一旦有警,必然貽误事机。”
(2).指荒谬之事。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奇怪的日历》:“但如此奇怪的日历,先前却似乎未曾出现过,岂但‘宜剃头捕捉’,表现其中一年一年的加增昏谬而已哉!”
“昏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昏”和“谬”两个语素构成:
词义:形容人因糊涂而做出荒谬的言行,或指思想、逻辑上的混乱错误。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境,含贬义,强调因愚昧或缺乏判断力导致的错误。
近义词:昏聩、荒谬、愚昧
反义词:明智、清醒、睿智
例句:
“他年老昏谬,竟听信了江湖骗子的荒唐之言。”
若需进一步分析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提供例句以便更精准解读。
《昏谬》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愚昧荒谬、荒唐无理。用来形容言行愚蠢、违背常理或理性的事物或行为。
《昏谬》由两个部首组成:日字旁和言字旁。
日字旁的拆分:曰(一画)+ 又(二画)= 日(一画)
言字旁的拆分:讠(二画)+ 午(四画)= 言(六画)
《昏谬》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书《尚书·洪范》中的一句话:“昏而不察,谬而不疑。”意思是指统治者无视智慧,无法认清时事的愚蠢行为。
《昏谬》的繁体字为「昏謬」。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存在一些差异。而《昏谬》在古时候的写法是「昏謬」。
1. 他的观点太昏谬了,根本不值得一辩。
2. 这个决策简直是昏谬至极,完全忽视了客观情况。
3. 她对他的批评完全是无稽之谈,简直是昏谬的论断。
1. 昏迷:指意识不清或失去知觉。
2. 荒唐:指言行古怪,荒谬无理。
3. 愚蠢:指思维愚拙,缺乏智慧。
1. 荒谬:形容言行骇人听闻,不合常理。
2. 糊涂:指人心智迷糊,思维不清晰。
3. 愚笨:形容智力低下或理解力差。
1. 理智:指思维清晰、符合逻辑。
2. 合理:指符合常理或法则,不荒谬。
3. 聪明:形容智力高,反映灵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