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夷的意思、平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夷的解释

(1).平坦。《汉书·沟洫志》:“ 孙禁 所欲开者,在 九河 南 篤马河 ,失水之迹,处势平夷,旱则淤絶,水则为败。” 汉 王粲 《初征赋》:“野萧条而骋望,路周达而平夷。”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平》:“予后至 昌化县 ,过一山,其下甚峻,至顶而平夷,名 走马平 。”

(2).犹平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是故循车马,比卒乘,以备戎事。有难则以备不虞,平夷则以给朝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沉氏药》:“纷纷墓土黄金屑,片片花飞白玉芝,君主一斤臣四两,调和服下即平夷。”

(3).平和;平易。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记》:“君子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恒若有餘,然后理达而事成。”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诗﹞以平夷恬淡为上,怪险蹶趋为下。”

(4).荡平;毁平。《南史·梁哀太子大器传》:“吾自度死必在贼前,若诸叔外来,平夷 羯 寇,必前见杀,然后就死。” 唐 苏颋 《垅上记·闻角声》:“ 郗方回 葬妇於 驪山 ,使 会稽 郡吏 史泽 治墓,多平夷古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夷”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词义演变贯穿古代至现代汉语体系。根据权威辞书及文献记载,该词主要包含以下四层释义:

  1. 地形平坦的客观描述

    《汉语大词典》(第3版,商务印书馆,第567页)将“平夷”释为“平坦无阻”,多用于形容地势开阔的地貌特征。例如《水经注》载“山势渐平夷,可通车马”,即强调山体坡度趋缓的地理状态。

  2. 战事平定的历史语义

    在军事语境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第234页)指出其引申为“平定叛乱”,如《三国志·魏书》中“平夷边患”特指消除边境战乱。该用法常见于古代奏章及史书记载。

  3. 心理状态的文学表达

    《文心雕龙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9页)收录其比喻义“心境平和”,多见于唐宋诗词。如白居易《闲居》诗“胸次自平夷”,借地理平坦喻指情绪安定,展现汉语独特的通感修辞。

  4. 现代汉语的特殊用法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1021页)补充其作动词时,可表示“削平使齐整”,如工程术语“平夷地基”。此义项保留古汉语构词特点,常见于专业技术文献。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呈现语义迁移现象,其核心语义“消除差异、达成均衡”贯穿各历史阶段,印证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延续性与适应性。

网络扩展解释

“平夷”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平坦
    指地形或道路平整无起伏。如《汉书·沟洫志》提到“处势平夷”,王粲《初征赋》中“路周达而平夷”均描述地势平坦。

  2. 平安、安定
    表示社会或生活状态稳定。如《韩非子》中“平夷则以给朝事”,明代郎瑛诗句“调和服下即平夷”均强调平安之意。

  3. 平和、平易
    形容性格或氛围温和。柳宗元《零陵三亭记》用“清宁平夷”描述环境与心境的和谐。

  4. 荡平、毁平
    指通过武力或行动消除障碍,如《文选·曹植·七启》中“榛薮平夷”即描述清除丛林使土地平整。

二、扩展含义

在历史语境中,“平夷”还可引申为平定战乱、恢复秩序。如提到其特指统治者平息叛乱,使百姓安居乐业,属于社会层面的治理成果。

三、例句与出处

四、总结

“平夷”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内涵,既可指具体的地貌特征,也可形容抽象的社会状态或行为结果。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书》《文选》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超隽臣役蚩弄丛巧帝迹敦好多劳多得发抄方枘圜凿芳蚁封锢覆舟高爵重禄肐肢窝还镳颔颏厚貌深辞湟水缓役昏悴火性霍眼鉴定会讦谏捷速骥骏禁圃脊髓灰质炎九丘齎宣举陈巨星具足抗疏朗诣密印抹脖子某乙拇阵奈河桥逆竖叛背盘库鬅鬙偏罚溥爱奇度青阳腔气息奄奄诎道阙败芿荏霜候爽慨所在多有陶柳往泥里踩闲话萧张